2012/7/6 10:52:52 作者: 來源: 21世紀商業評論
周鴻祎十四個年頭、四次戰役,幾乎所有互聯網大佬都有過交戰史,如CNNIC、百度、雅虎中國、瑞星、金山、騰訊、小米……他擅長口水戰、法庭戰,還差點與李彥宏肉搏。
周鴻祎在IT業堪稱“圣斗士”,他靠戰斗助推每一次前行。
創辦3721網絡實名、推出360免費殺毒軟件、做互聯網智能手機,周鴻祎走得步步驚心。他幾乎所有互聯網大佬都有過交戰史,如CNNIC、百度、雅虎中國、瑞星、金山、騰訊、小米……他擅長口水戰、法庭戰,還差點與李彥宏肉搏。
這個湖北男人和史玉柱一樣喜歡“穿紅衣,讀毛選”,對長期戰略頗有研究。他很欣賞毛選中,毛澤東將中國革命的“最終用戶”鎖定在“農民和中小手工業者”,而不是“小資產階級”的戰略。
十四個年頭、四次戰役,周鴻祎及他的團隊變成了“拜用戶教”,他甚至把CEO的頭銜改為“首席體驗官”。“一切用戶利益高于公司利益,贏得用戶,這個公司才有價值”。
第一戰:3721的官民交戰
在互聯網群雄混戰的九十年代,周鴻祎創造了3721網絡實名軟件,與CNNIC和百度逐鹿互聯網資源,一時風光無限,也因此背上了“流氓軟件之父”的惡名。
當時中國互聯網開始迅速發展,網民用中文上網的需求強烈,但98年前搜索引擎還未誕生。周鴻祎看準市場機遇,毅然從北大方正出走。1998年10月,他成立了3721公司,推出3721網絡實名軟件,實際上就是建立在英文域名上的中文尋址系統。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3721有許多創新,包括地址欄搜索、插件推廣、代理渠道。“現在QQ的地址欄搜索插件,就是馬化騰抄襲3721的。”
同時周鴻祎采用扁平化代理體系,即在每個城市都圈定一家代理,在全國圈定上千家,由3721直接管理。這種方式操作直接靈活,減少層級之間的摩擦。
但3721插件是強制安裝,無法卸載,并不斷彈出彈窗廣告,有些窗口甚至無法關閉。3721由此被視為流氓軟件,周鴻祎則被稱為“流氓軟件之父”。
憑借病毒式的推廣方式,3721在新千年伊始獲得成功,中文上網插件一度覆蓋90%以上的中國互聯網用戶,每天使用量超過8000萬人次。2001年,3721率先在互聯網行業宣布盈利。
樹大招風,CNNIC和百度兩支勁敵先后殺出。
CNNIC全稱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帶有官方色彩,推廣中文域名。當時CNNIC已經有萬網等九大代理商,它們各有一套代理體系。龐大的代理渠道、經銷商和客戶群讓3721難以望其項背。
但該體系存在缺陷,即總代理無法深入基層的代理和客戶,代理商對小企業缺乏滲透。3721恰好與之互補。
2011年6月,CNNIC主任毛偉試圖“招安”周鴻祎,周也有投靠之意。但對方開出的條件讓周傻了眼:必須交出技術、注冊系統、解析以及源代碼,周自己出運營費,并只拿到五年特許經營權,還要上交一大部分利潤。
源代碼是公司的核心機密,若和盤托出,周就絕無東山再起的機會了,談判無果。
{pages}CNNIC于同年八月自己推廣通用網址標準,并成立了“通用網址技術研究組”,3721和它的對手Real names同時出現在名單中。
周鴻祎被激怒了,經過調查他發現CNNIC是個“沒有公章的非法機構”,并在媒體中公開大罵CNNIC“挾洋自重、打著政府旗號巧取豪奪、不擇手段打擊民族高科技企業”。
官司打到了信息產業部(現在工信部),部里還專門召開了聽證會,后也不了了之。
2002年,3721的銷售額達到2億元,毛利6000萬元。同年微軟聞風與3721結成聯盟,在IE中直接支持3721網絡實名,讓中國網民不用下載軟件就能直接中文上網。此前,微軟透過Real names支持CNNIC實現這項服務。周鴻祎贏了這一仗。
但斗爭永不停歇。百度異軍突起,和3721開始了IE地址欄資源的爭奪。
據悉,2002年末百度推出了地址欄搜索插件搜霸,與3721網絡實名軟件類似。很多共享軟件商和網站同時加入雙方的陣營,網民登陸網站后,會同時跳出兩個彈窗,要求下載不同軟件。最后情況演變成兩家公司產品互相卸載。
百度和3721對簿公堂,打完官司出了法院,倆家公司CEO還相互掐架,差點發生肢體沖突。但“圣斗士”周鴻祎沒有迎來勝利的曙光,他輸掉了官司。
為了打敗百度,2003年周鴻祎將3721以1.2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雅虎,被收購后的3721更名為雅虎助手。次年他出任雅虎中國區總裁。2005年8月,周鴻祎與雅虎談崩,黯然離職。
在他離職當月,百度在美國NASDAQ上市,發行價27美元,開盤價66美元,收于122.54美元,漲幅353.85%。
周鴻祎慨嘆,“百度上市時,3721就死掉了。3721的市場份額、代理商、企業客戶、用戶流量全部奉獻給了百度,把3721低價賣給了雅虎至少是一個10億美元的教訓。”
回顧3721的生與死,他認為“3721失敗,是我忽視了用戶的感受,不尊重用戶的利益,眼里只有競爭對手。最終,3721贏得了戰斗,但卻輸掉了戰爭。換句話說,不是競爭對手打敗了我,是用戶打敗了我。”
第二戰:摘帽行動
戴上“流氓軟件之父”的帽子,周鴻祎陷入事業低谷。他把自己關在房間,一星期不出門,砸壞了一張桌子和兩扇門。最終他冷靜下來,誓要摘帽。
2006年,他創立了奇虎中國,推出了“360安全衛士”免費軟件,主打卸載流氓軟件。
“360安全衛士,從根本上講,就是為了洗刷強加給我自己罪名。但是,我讓它吸取了3721的教訓,一定要尊重用戶的利益和體驗。一個公司對用戶不作惡,是成功的基礎。”
周鴻祎下手果決,不僅瘋狂消滅死對頭百度、CNNIC插件,還手刃了自己的“骨肉”雅虎助手(曾為3721網路實名)插件。
數據顯示,通過360安全衛士每天卸載的雅虎助手達60萬次以上。2009年1月4日,雅虎正式放棄發展3721和雅虎助手的業務,3721“網絡實名”軟件正式淡出互聯網舞臺。
摘帽行動風生水起。360從處理流氓軟件起步,隨后推出木馬查殺,與急切進入中國大眾市場的卡巴斯基合作,提供半年免費殺毒服務。最終360免費殺毒軟件橫空出世,像一顆炸彈投入了殺毒軟件市場,讓瑞星、金山高枕難眠。
2008年,360的免費殺毒初興乍起之時,瑞星在一天之內連發4篇文章,從各個角度闡述“免費沒好貨”的主題思想,鼓吹“免費殺毒無前途論”。
同年七月,瑞星宣布推出個人版最新殺毒軟件、防火墻與卡卡6.0捆綁,向全球用戶免費服務一年,并炮轟360欺騙用戶,用“試用期一年的閹割版殺毒組件”冒充“永久免費的殺毒軟件”。
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瑞星的用戶突破8000萬,在中國殺毒市場占有率是38%,各項指標均居市場首位。
360免費殺毒軟件于2009年10月20日正式發布,根據艾瑞咨詢數據,不足一個月其市場覆蓋率已達到20%,八個月內,用戶總數突破2億大關,市場覆蓋率超過51%,成功把瑞星從坐了十多年市場第一的寶座上掀下來。
不甘心的瑞星與360之間爆發了“后門”口水戰,掀起了免費安全之戰的高潮,但一年后,瑞星不得不宣布旗下面向個人的安全產品全部免費。
{pages}金山的日子也不好過。360推出免費殺毒軟件后,兩周內就宣布超越金山進入殺毒三甲,此后金山官網連發聲明爆炒金山網盾和360安全瀏覽器的兼容問題。次年又發生了360安全衛士惡意卸載金山網盾事件,周鴻祎連發數十篇微博,與金山安全CEO公開對戰。
2010年底,昔日的市場老二金山公司宣布全部免費。
第三戰:3Q大戰
2010年11月3日晚,騰訊經過之前10個月的QQ醫生、360隱私保護器、360扣扣保鏢等一系列的較量后,終于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在裝有360軟件的電腦上停止運行QQ軟件,這個決定引爆了曠日持久的3Q大戰。
用戶成為了命運的判官。
騰訊依靠近10億的QQ用戶資源,橫跨門戶、網游、電子商務等所有互聯網產業,大有“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的態勢。
為爭奪用戶,第二天,騰訊聯合金山、傲游、可牛、百度宣布,如果360一意孤行,堅持欺騙和綁架用戶,五大廠商將選擇不兼容360系列軟件,創造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不兼容事件。七天后,在工信部等三部委的干預下,騰訊與360恢復兼容。
2012年4月18日,3Q之戰再升級。奇虎360將騰訊公司告上法庭,并指控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違反《反壟斷法》,并索賠金額1.5億元。至今仍未有判決結果。
事件的導火索源自于騰訊染指安全領域。2010年中秋期間,QQ醫生自動升級為QQ管家,此產品與360安全衛士類似。而QQ醫生曾被曝出類似強制安裝事件,一夜間占據國內1億臺左右電腦,市場份額近40%。
當年9月,360推出一款名為“隱私保護器”的軟件,監測QQ對用戶電腦中文件的查看情況,并指稱QQ窺視用戶隱私文件。此舉引來騰訊的一紙訴訟,但360并未罷休,于十月底推出“扣扣保鏢”安全工具,“閹割”QQ的多項功能。
周鴻祎在交戰第三天發表了公開宣言,稱QQ是一個封閉的帝國,它強制彈窗、強制掃描、強制升級、強制推廣,它的商業模式就是依靠用戶在QQ上積累的社會關系,強制用戶接受它的產品。這種商業模式,讓整個互聯網行業創新寥落,寸草不生。
“通過這個事件如果行業更加開放,能夠呼吁創新、反對抄襲、反對壟斷,那我們付出什么樣的代價都是值得。”
周鴻祎的確在開放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2011年起,360先后推出團購開放平臺、360桌面、360游戲瀏覽器、360極速瀏覽器開放平臺,并與傳統手機廠商合作,挺進互聯網智能手機市場。
第四戰:小米三宗罪
為進軍互聯網智能手機市場,周鴻祎將炮筒對準了老鄉雷軍,矛頭直指國產智能手機黑馬小米手機。
炮轟過后,售價1699元的360特供機AK47趁勢閃亮登場,目標直指小米手機。小米立即每部降價四百元,此舉將使小米利潤直減8億。
易觀國際分析師王穎表示,雖然小米占盡先發優勢,但產品種類單一,手機在硬件和軟件上沒有競爭優勢,只靠炒作、饑餓營銷很難長遠發展。“360選擇與傳統手機廠家合作,對小米在品牌和用戶上是雙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