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5 10:52:08 作者:無名 來源:1
2007年3月,在俄羅斯“中國年”國家展上,廣東省絲綢集團作為中國絲綢紡織行業的惟一代表,與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神舟六號、聯想、海爾等八大行業代表進入國家展中心展區,展示了中國絲綢紡織業的風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廣東絲綢集團不斷改革創新,國有凈資產由2000年的1789萬元,增至2006年的4.65億元,進出口總值由6.9億 美元增至23.3億美元,成為中國絲綢紡織行業的一面旗幟。
兼并重組:打造絲綢紡織航母
今年6月,廣東絲綢集團抓住泛珠經貿合作的機遇,挺進泛珠腹地,成功重組了湖南省絲綢公司。而在此前的2月1日,由廣東絲綢集團控股55%的廣西絲綢集團掛牌。廣西是中國最大的蠶繭產區,2006年,蠶桑面積近200萬畝,年產量達18.5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近1/3,但加工業滯后,絲綢工業產值只占全國的1%。兩省區雖然資源豐富,但都缺乏產業鏈長、競爭力強、效益好的龍頭企業。廣東省絲綢集團董事長蔡高聲告訴記者:“重組廣西、湖南兩家公司,可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實現絲綢、紡織產業聯動,快速做強做大,提高中國絲綢紡織業的國際競爭力。”
同時,廣東絲綢集團還啟動佛山珠三角區域總部、粵西茂名區域總部,整合省內絲綢、紡織、服裝行業資源,拓寬產業基地、市場空間和經營模式,推動絲綢紡織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實現外貿增長方式的真正轉變。
貿工農一體化:實現“三贏”
5年前,廣東遂溪縣界炮鎮西灣村還是個貧困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幾年來,廣東絲綢集團先后投入200多萬元幫助村民發展桑繭種養,建立連片集中2800畝蠶桑基地,村民的收入大幅提高。
絲綢紡織業要做大做強,光有經營貿易不行,還必須有產業基地。廣東絲綢集團先后在珠三角、粵西北、西江流域等地建成桑蠶產業帶,并建成41個出口生產基地,抓點帶面、以企帶村、以工促農,發揮貿工農一體化優勢,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帶動35萬農戶、150萬農民脫貧致富,實現了農民致富、企業增效、國家增收的“三贏”效果。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縣域經濟、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等方面發揮了國有企業的骨干作用,其貿工農一體化的“始興模式”,形成繭、絲規模生產,廠絲質量由平均2A級提高到最高級6A,改寫了廣東不能生產高等級絲的歷史。
自主創新:培育自有高端品牌
2006年,在意大利“米蘭”國際時裝周上,廣東絲綢集團的自創品牌“絲麗”(SILQUF)與國際品牌同臺競艷,實現了中國服裝品牌走向世界的新突破。目前,“絲麗”已在中國、香港和歐美的15個國家和地區注冊,被商務部列為“重點扶持發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廣東省的“著名商標”,成為代表絲綢形象的民族名牌。
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廣東絲綢集團投入專項資金,聘請名師設計,建立完善的質量體系,形成了出口商品從接單、設計、生產到品牌推廣的產業鏈,精心打造“絲麗”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一批知名品牌。在自主創新和技改方面,還探索多種形式的合作模式,形成以公司為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廣泛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合作和運行機制,先后建立了廣東絲綢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廣東蠶業科技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