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6 16:55:00 作者:花小落 來源:1
再有一周,聯合國氣候變化德班會議就要在南非召開了。應本刊記者邀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李燕端在《今日中國》發表署名文章,談聯合國氣候變化德班會議面臨的挑戰,以及中國對德班會議采取的態度和立場。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7次締約方會議將在南非德班舉行。經歷了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的萬眾矚目、2010年坎昆會議波瀾不驚,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熱情進一步回歸理性,加之全球經濟形勢充滿不確定性、歐債危機局勢未明的大環境,德班會議的前景難免充滿變數。
德班會議面臨的挑戰
首先,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深遠彌久,眼下世界經濟“乍暖還寒”,全面恢復尚需時日。美國經濟沒有完全擺脫下行風險,國內民眾不滿情緒加劇,“占領華爾街”運動一度如火如荼。歐洲債務危機尚未結束,發達國家關注重點進一步轉向應對危機、發展經濟。歐洲一直以來都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旗手”,歐洲一些國家的轉向將使西方發達國家對應對氣候變化急迫性和重要性的重視程度進一步降低,率先大幅量化減排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的意愿進一步下降,國內政治因素的干擾和制衡進一步增多。這是當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未能如期取得進展的主要政治障礙。
其次,《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能否延續問題。從目前的談判態勢看,可以說,能否堅持《京都議定書》、特別是能否就發達國家在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具體量化減排指標達成協議,是德班會議能否取得成功的最大挑戰之一。一些發達國家主張,《京都議定書》已經“過時”,應予廢棄,并以新的全球性減排協議取而代之。這種主張是片面的、不公平的、有害的,它回避了發達國家的歷史責任,否定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最基本的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完全違背“巴厘路線圖”授權,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所不能接受的。發展中國家普遍認為,《京都議定書》是應對氣候變化國際進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確立了發達國家率先減排的具體模式,充分體現了發達國家的歷史責任和公平原則,發達國家必須切實兌現《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減排義務,并繼續在第二承諾期率先減排??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此問題上分歧嚴重,尋找彌合分歧的方案是德班會議的中心任務。
第三,如何確??怖f議得到全面平衡地貫徹落實??怖f議只是一個框架性協議,許多規定還有待進一步細化,一些難題還有待破解,其中包括細化有關資金和技術轉讓以及提高減緩行動透明度的機制和安排等問題;以及德班會議乃至整個“巴厘路線圖”談判成果的最終法律形式。這些問題是環環相扣、密切相關的。割裂這些問題,不僅無助于推進談判,反而會使談判進入更復雜的境地。但發達國家多采取實用主義態度,有意曲解協議內容,以“先易后難”策略應對當前談判。在發展中國家普遍關心的資金問題上,發達國家亦未有積極回應,只片面強調私營部門的作用,竭力回避政府應承擔的出資義務,甚至聲稱已完成了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承諾的3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的出資義務。這些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信任,破壞了談判氛圍。有人認為,發達國家內心對德班會議并不積極,有意將談判戰場轉移到2012年6月召開的“里約加二十”可持續發展大會上。
中國的態度和立場
中國政府是個高度負責任的政府,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立場、政策和措施是一貫的,努力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不會改變,積極、建設性地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態度也不會改變。盡管整個國際環境并不利于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取得突破,通往德班的道路并不平坦,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支持南非成功舉辦這次會議,并盡其所能地推動德班會議取得積極成果。
中國早已充分認識氣候變化問題的嚴峻性和緊迫性,已經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其投入之巨,成效之大,毫不遜色于任何發達國家。這是任何國家都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已進一步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將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凸顯了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和信心。中國將繼續本著對本國人民和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積極、主動應對氣候變化,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以積極、建設性態度參與氣候變化談判和國際合作是中國的一貫立場。中國主張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堅持公平原則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堅持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堅持全民參與和廣泛國際合作。在多邊層面,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主渠道談判,發揮建設性作用。在雙邊層面,中國與美國、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建立了氣候變化對話或溝通機制,增進相互理解、加強務實合作。中國加強了與發展中國家的溝通與協調,建立了中非應對氣候變化伙伴關系,與印度、巴西、南非等發展中大國建立了“基礎四國”部長級磋商機制,積極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促進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最近一次“基礎四國”會議于10月31日-11月1日在北京舉行,四國對德班會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及《京都議定書》的有關問題如第二承諾期、減緩、適應、資金、技術、透明度等,充分交換了意見,達成了廣泛共識,四國表示將努力推動德班會議取得進展。
德班會議在即,中國將與各方共同努力,推動會議取得全面、平衡的結果。中方期待本次會議繼續按照“巴厘路線圖”授權、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雙軌談判機制,就《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和發展中國家關心的資金等核心議題達成實質成果,其中對第二承諾期做出明確安排是德班會議成功的關鍵,是德班會議全面、平衡成果必不可少的部分。發達國家是打開第二承諾期這把鎖的鑰匙,應拿出政治誠意,接受第二承諾期,繼續率先減排,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上承擔起歷史、道義、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