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29 14:05:45 作者:網風 來源:1
暑假里,有的大學生選擇在家里跟朋友聚會,有的則忙著出去旅游,在很多學生眼里,暑假就是放松、休閑。而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的兩名“90后”大一學生劉鵬和黃啟龍則選擇了與別人不同的方式來度過自己的假期生活。他們各向家里借了五千元錢,購買了十萬只南美白對蝦苗,在學校免費提供的蝦塘里開始創業。經過兩個月的養殖,兩人養殖的第一批五萬只南美白對蝦將于中秋節期間上市。26日,記者來到了他們養蝦的蝦塘,體驗了一下大學生的創業生活。
大一生暑假實踐
湊萬元合伙養蝦
經過近一個半小時的車程,記者一行來到位于昌邑市柳疃鎮漁爾堡的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水產養殖基地。黃啟龍與劉鵬兩人早早地站在養殖基地門口等候。兩人同為山東科技職業學院2010級水產系的學生,今年黃啟龍21歲,劉鵬20歲。黃啟龍來自臨沂,父母都是農民,在老家承包了一個魚塘從事養殖,受父母的影響,黃啟龍高考填志愿時填寫了水產養殖專業。劉鵬戴著一副眼鏡,黝黑的皮膚告訴我們他生長在海邊。劉鵬的老家在煙臺養馬島,父母雖然沒有從事漁業養殖,但由于家里離海比較近,劉鵬從小便對大海有著深厚感情。
暑假到來,按照學校要求,每名大一的學生都要進行實習。“給別人實習也是干活,還不如自己給自己干點呢,家人本來就是搞養殖的,還能學以致用。”聽說學校對外開放養殖基地供學生創業養殖后,黃啟龍便跟同宿舍的劉鵬商量了起來,跟家人商量后,倆人各湊了五千元錢,一共一萬塊錢,開啟了暑期創業之旅。“家里也不指望我賺多少錢,來之前跟我說,不要怕賠錢,重要的是你們能學點東西。”劉鵬說,自己創業,主要是想鍛煉積累經驗。
由于養蝦風險小、投資少、見效快,在蝦蟹養殖技術老師楊遠航的指導下,倆人出資2000元,學校出資4000元,6月17日,他們從深圳購買了10萬只南美白對蝦苗,又花2000余元購買水泵、飼料、水管等,正式開始經營他們的蝦塘。10萬只蝦苗被分到了兩個蝦塘內,分開養,也是學校的科研項目之一,看看不同環境對蝦的影響。
黃啟龍告訴記者,大蝦塘是一個占地三四畝的露天池塘,由于密度低,水溫高,蝦苗生長比較快,如今已經有12厘米長。小蝦塘則是由14個水池組成,每個水池中有3500只蝦。小蝦塘由于池子小,密度高,水溫低,蝦現在只有六七厘米長。
對于學校投入的資金,楊遠航說,學生可以賺了錢后再還,如果賠了就算學校的。
駐守在田間池塘
養蝦像照顧嬰兒
挖池塘、測水、撒料、增氧、巡邏防盜……投入蝦苗后,兩個人從早到晚,一天近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放在了照顧蝦苗上,其余的三分之一時間就是吃飯、睡覺。
蝦苗投放之初,氧氣不敢大不敢小,大了怕傷著蝦苗,小了怕缺氧,要隨時把蝦苗撈出來看看它們的生長狀況。除此之外還要隨時觀察蝦苗有沒有吃飽,為了給蝦苗補充營養,還要喂養豆漿、鹵蟲和雞蛋糕,倆人還專門購買了豆漿機,蝦苗時期一天要磨6遍。“真的就像照顧嬰兒一樣。”劉鵬感嘆。
“叮……”下午4時整,黃啟龍手機的鈴聲將大家的聊天打斷。“到點該喂蝦了,兄弟。”“沒問題。”黃啟龍和劉鵬相互一視,默契的來到廚房,劉鵬忙著倒顆粒飼料,黃啟龍則找來兩個大盆。
記者打開黃啟龍的手機,“3時、8時、12時、16時、22時”,在手機里,有著這樣的五個鬧鐘。“這是他們怕錯過喂蝦時間,設定的鬧鐘。”一旁的楊遠航老師說,他要求學生平均5個小時喂一遍蝦,但時間上并沒有要求那么苛刻,早點晚點都無所謂,成年了的蝦有時候少吃一頓甚至都沒事,“沒想到倆人會用鬧鐘,倆孩子真是認真啊。”
準備好顆粒飼料和喂蝦的工具后,倆人又開始忙活起打豆漿來。雖然蝦現在可以吃飼料了,但偶爾也會喂點豆漿給蝦補營養,同時還能增加水的肥料。磨完豆漿,倆人決定先喂大蝦塘里的蝦。出了養殖基地西行一百米,便是倆人飼養的大蝦塘。這是一個占地三四畝的露天池塘,水最深處能沒過大腿。蝦塘里的水是通過抽水泵從渤海海域萊州灣引入的海水,中間的增氧機“嗡嗡”的工作著。從蝦塘的東南角沿著一條略陡的土坡,便可以下到蝦塘。
下午4時40分,倆人開始喂蝦。兩人來到蝦塘東北角的小木筏邊,“這支木筏是我們自己做的,比較簡陋,光在岸邊抻著胳膊撒飼料撒不均勻,站在木筏上撒,里面的蝦也能吃到了。”劉鵬說,這支木筏只能承重一人,都是倆人輪流上去,一開始倆人在上面都是踉蹌著,現在已經熟門熟路。“你可以上去試試,一般人還真上不去。”楊遠航老師也打趣道。
“養了兩個月,蝦就這么大了,這兩個孩子真有點出乎我的意料。”看著兩個學生忙碌的身影,楊遠航老師不禁感嘆,按理說再過半個月后才能長到大蝦塘里蝦的個頭,現在蝦個頭“拔”的特別快,說明飼料充足,增氧機開的勤,水質保持的好。“看得出他們是真的用心來干了。”
首批中秋節上市
預計收入兩萬多
“大蝦塘里的蝦已經差不多可以上市了,注意別生病,等下次我來的時候咱再商量商量怎么弄。”時至傍晚,記者一行人準備啟程回濰坊,楊遠航老師對兩名學生囑咐著。聽到自己養了近兩個月的蝦快上市了,兩名學生興奮的一蹦三尺高。
“現在我倆湊的一萬多塊錢已經花的差不多了,小蝦塘里的蝦要養到上市還要兩個月,這兩個月光電費就要4000多,飼料也要4000多。”劉鵬興奮的說,本來自己還愁怎么再跟家里要錢,現在如果八月十五能賣出一半去,便可以將賺了的錢投入到小蝦塘中。
如今,二人經營的蝦塘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兩個學生自己算了一筆賬,一斤大約有35只蝦,10萬只蝦大約2857斤,如果中秋節期間上市,每斤可以賣17元。按計劃,大蝦塘里的5萬只蝦如果在中秋節期間順利上市,便可以收入近兩萬五千元。小蝦塘里的5萬只蝦預計在10中旬上市,而那時的價格能達到20元一斤,能收入兩萬八千余元。如果順利兩個蝦塘能收入五萬元。
除了要保持蝦不生病外,以什么方式去賣也成了大家現在要商量的問題。若讓附近的人來收,則輕松點,但價格肯定高不上去,若自己找車來拉,還要考慮到蝦的新鮮度,鮮蝦和死蝦在市場上價格相差一半,還要提前找好銷售對象。養蝦已經成“專家”的倆人,如今又開始研究起賣蝦的途徑來了。
今年若創業成功
明年會擴大規模
“膽兒夠大!”在回濰坊的路上,楊遠航老師用四個字評價這兩名大一的學生。據介紹,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水產系2005年建系,為了培養學生,學校買地建廠投資開設養殖項目,并給學生免費提供場地,讓學生進行創業從2005年至今,共有12名學生在此基地進行了創業實踐,有的養海參,有的養蝦,有的養蟹子。
“我們這個創業項目是給大二學生提供的,大一學生來創業他倆是第一個。”楊遠航老師說,大一學生一般進行如普通動物學大綱等專業基礎學習,上大二后才進行專業核心課學習,分類學習蝦、蟹、海參類。這兩名學生幾乎沒有任何專業基礎。楊遠航老師說,來之前兩個學生也來問過自己,什么基礎都沒有敢來嗎?由于養蝦的風險低,自己了解到兩個學生是為了學經驗后,考慮了一番便讓他們來了。而這兩個學生也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不僅從學哥那里借來了《魚類增養繁殖學》,整個暑假兩名學生就回家待了5天,其他所有時間全都泡在養殖基地里。
“假期看著別人都玩,我倆卻在太陽下面暴曬,也挺憋屈的,但想想自己選了這個專業,現在多學點將來可以自己創業。”劉鵬直言,如果此次養殖創業成功了,明年他們還會繼續養殖,到時候不僅要擴大規模,還要進行蝦蟹混養。
談到將來,劉鵬說,自己將來想要回老家,在養馬島上養殖海參。而黃啟龍的理想則是要把自己家的池塘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