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28 15:00:34 作者:網風 來源:1
王治國最近很忙,作為大連摯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摯博公司)總經理,由于“腳踩兩條船”,他需要經常往返于大連市高新區與中山區之間。在王治國看來,這種一面依靠“政府孵化器”享受政策傾斜,一面借力“民營孵化器”開拓市場,有助于盡快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兩年前,他以自己研發的項目“狂雷視頻平臺”為基礎成立了摯博公司。此前,他憑借此項目在日本青森技術軟件協會主辦的“國際軟件設計大賽”中奪得亞洲中國地區唯一金獎、并獲得了35萬元的創新基金。回國后,如何迅速成長成了公司發展的最大問題,“借力孵化”的想法在他腦中漸漸萌生出來。他把自己的創業項目放在大連市高新區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以下簡稱高新區基地)和中山區樂道創意創業孵化基地(以下簡稱樂道基地)進行雙重孵化。
靠政府孵化邁出第一步
王治國創業前的工作主要負責市場經營,回國后他首先參加了遼寧省國際商務人才培養基地同東北財經大學合作的一個青年企業家培訓。通過培訓,他不僅系統學習了企業經營管理的知識,還與導師、同學建立了一個人際圈子,參加了一些公益活動組織,為企業發展積聚了人脈。
然而人脈一開始并未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公司最開始的收益主要源于在網上做廣告以及外包項目,其中不少項目還都是靠老同學的幫助。
王治國說:“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大學生創業,社會閱歷有限、市場經驗不足,在創業之初會遇到許多挫折,為此我非常關注政府在大學生創業方面的扶持政策。”很快,大連市社科局出臺的創業啟動計劃,高新區基地進入了他的視線。
實際上高新區基地并不是每個企業都可以進入的,高新區基地創業服務中心創業發展部經理許前告訴記者,基地是以軟件信息為主的科技園,做軟件研發和軟件外包,因此園區對進駐的項目有著嚴格的選擇,項目必須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和軟件所有權。“近兩年陸續進入我們基地的近20家,但篩選后享受政策扶持的也就8家,要通過嚴格審批才能入駐。”許前說。
2009年10月,摯博公司成為第一批入駐高新區基地的幸運兒之一。基地免費為公司提供了一間10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使用期為兩年,水、電、網絡也不用交費。這些讓公司節省了近10萬元的開支,同時還有一批專業的導師定期給公司提供各種業務指導和政策解讀,分析企業運營狀況,幫助成長,基地還根據企業每個項目的不同,給予2萬~3萬元的項目補助。
在政府孵化器的支持下,王治國的公司順利進入了前期運營階段,但是市場才是項目轉化為成果后最終要走向的終端。
借民營孵化追求雙贏
為了“找銷路”,王治國又來到了中山區樂道基地。
樂道基地由大連樂道創意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與大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創立,是該市第一家由大學生創辦的民營創業孵化器。其宗旨是“為中小型大學生創業企業提供孵化服務,促進企業成果商品化”,基地主要為入孵企業提供物業管理服務、網絡、協助、咨詢、生活、中介等服務。
與高新區基地不同,王治國用幾個關鍵字加以總結:“平等”、“柔和”、“伙伴”。
“公司與基地是一種平等的合作關系,它不像入駐高新區時必須有過硬的硬件,它更專注的是一些軟性的東西。基地資源豐富,可以通過一系列孵化,幫助我們做市場調查、做營銷策劃方案,為我們聯系客戶。”
事實上,與政府孵化器相比,民營孵化器更顯著的特點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體現之一是,民營孵化器往往擁有專業的市場開拓團隊來幫助在孵項目去尋求投資和合作伙伴。
比如,樂道基地看到摯博公司的項目后想做一個具有創新性的開發,希望幫助公司申報國家項目,得到政府支持。而另一方面,基地的發展離不開軟件人才,這些正是摯博的優勢,雙方互助共贏。
樂道基地總經理趙一璇告訴記者,樂道基地首期孵化的40多家企業主要傾向于科技文化類產業,基地為其提供團隊管理、財務審計、法律等方面的扶持,同時基地專業的營銷團隊,為孵化企業打開市場。
在趙一璇的描述里,基地的優勢在于為入孵企業提供商業“捆綁式”成長方式,基地把企業分為初創型和成長型兩種。初創型企業缺少研發管理資金,基地可以注入資金,幫助其研發技術成果,幫助其項目向市場轉化;成長型企業不缺投資,基地就幫助其制定市場戰略、開拓市場,從而實現雙贏。
趙一璇介紹說,“捆綁式”成長方式是從三方面幫助企業成長的:一是技術人才孵化,是針對大學生以及專業技能青年創業者;二是技術成果孵化,把已有的技術產品及創意產品進行全面升級和包裝,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行業內的普及率,得到社會和市場的真正認同;三是企業級孵化,企業經營管理基本成熟,進入孵化基地進行再次升級和改革,使其在規模、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上有一個長足進步和可持續的發展節奏。
王治國的企業在“樂道”的溝通協調下,不到一個月時間已有三四家企業與他洽談合作事宜了。
做好市場還須練好“內功”
如今在朋友眼中,王治國已經創業成功,去年他又成立了大連呈果經貿公司,幾周前他又在無錫注資了一家雷瑞譜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發展正是巧借外力,才事半功倍。但在王治國看來,借外力固然可以為剛剛創業的大學生節約成本,順利進入市場,但是練好“內功”更重要。
想對大學生創業者提出忠告的還有許前。他表示,大學生創業不要著急注冊企業,要先找好團隊,成立工作室做一段時間,積累了經驗、有了基礎再成立公司。盲目急著辦企業,會發現運營中很多細節難以預料。政府雖然對大學生創業有許多扶持政策,但創業者也不要把扶持資金作為主要資金來源,要有自己的發展規劃。大學生創業光有技術、產品還不夠,沒市場是走不下去的。
大連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有關負責人提醒想創業的“書生老板”們,只有結合自身實際,選好項目,深入研究市場,作好分階段的發展規劃,才能走得最遠、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