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制造型企業升級中 大的問題是他們不是光腳的,是穿鞋的。他們在決策的時候對于存量的依賴很大。解決這些障礙的切入點是“連接存量用戶,激 活存量用戶”。畢竟任何變革都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他們不希望“賠了夫人又折兵”。
存量用戶相比于潛在用戶,他們更容易體會到每一次體驗的提升,對你的每一次新品,都會有更多的期待,所以存量用戶的價值甚至高于潛在用戶。
總結起來,制造型企業升級主要有三個障礙:
第 一,目標是什么樣的用戶群體?
開發新渠道來獲得新用戶,還是激 活存量用戶?
第二,切入什么樣的產品?
改造現有的產品,還是開發新的產品?
第三,采用什么樣的組織結構?
改造現有的組織,還是另外構建一個新組織?新組織的資源從哪里來?
今天我們主要討論第 一個問題,目標是什么樣的用戶群體。
存量是重要的資源,連接存量用戶,激 活存量用戶,本質是做好社群。
有些傳統企業的朋友覺得存量是個包袱,甚至覺得要拋棄存量。其實,存量也是個重要的資源。
解決這些障礙的切入點是“連接存量用戶,激 活存量用戶”。
第 一步,開放自身價值鏈中的某個環節,可以是銷售,可以是研發,通過互聯網與用戶和社會化供應鏈對接,做到+互聯網。
第二步,通過導流量,做內容和增強參與感來形成一個圍繞你產品的社群,做到+社群。
第三步,通過產品多元化和人群多元化,基于社群,擴充自身產品線,打造產品平臺,做到社群+。
第四步,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基礎設施,打造與行業其他組織能共享資源,整合流程,提升價值鏈的平臺,就是形成互聯網+。
所以,“連接存量用戶,激 活存量用戶”本質是做好社群,做社群關鍵是做好參與感。做+社群要做好產品參與感,做社群+要做好品牌和文化參與感。
存量用戶價值可能高于潛在用戶,利用技術優勢,滿足用戶需求
為了連接和激 活用戶,企業一定要具備兩項能力的至少一項。
第 一,企業在某些品類有技術優勢和技術洞察力,他們可以用更高科技,成本更低的方式來滿足用戶需求,站在技術的制高點通過技術瞭望來創造消費者的需求。
案例1:喬布斯與iPhone
喬布斯產生做一款手機的想法是在2002年,當時iPod剛剛問世。他看到很多美國人出門需要同時攜帶手機和MP3,產生了將其合二為一的想法。
據稱,整個開發耗費了蘋果高達1.5億美元的資金,有200名左右的蘋果不錯工程師參與。2007年6月iPhone上市帶給消費者的震撼也絕不亞于發現了一個新世 界。
其實用戶在考慮需求的時候是缺乏技術洞察力的,他們只能基于能看到的技術能力來提出需求。
如果我們的企業可以抓住需求的本質,是可以用技術手段超出用戶預期,讓用戶尖叫的。
而存量用戶,是那些曾經消費過你的產品的用戶,相比于潛在用戶,他們更容易體會到每一次體驗的提升,和相對于別的競爭品的體驗提升,對你的每一次新品,都會有更多的期待,所以存量用戶的價值甚至高于潛在用戶。
案例2:亨利·福特與汽車
100多年前,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先生到處跑去問客戶:“您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更好的交通工具?”幾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我要一匹更快的馬”。
很多人聽到這個答案,于是立馬跑到馬場去選馬配種,以滿足客戶的需求。但是福特先生卻沒有立馬往馬場跑,而是接著往下看。
福特:“你為什么需要一匹更快的馬?”
客戶:“因為可以跑得更快!”
福特:“你為什么需要跑得更快?”
客戶:“因為這樣我就可以更早的到達目的地。”
福特:“所以,你要一匹更快的馬的真正用意是?”
客戶:“用更短的時間、更快地到達目的地!”
于是,福特并沒有往馬場跑去,而是選擇了制造汽車去滿足客戶的需求。用戶需求的本質是快和安 全,不是馬車,所以他捧出廉價汽車的時候,用戶自然就尖叫了。
從一個品類切入,做到單點突破,確定提高用戶參與感的方式,激發并滿足社群用戶的新需求
那我們可以用什么步驟來建立參與感,連接和激 活存量用戶呢?
第 一步,分好品類,一般找銷量大的和有特點的品類,這樣可以突出存量用戶的數量和質量。從一個品類切入,做到單點突破。
第二步,確定提高用戶參與感的方式。
其實有很多方法都可以有參與感,但其實效果都不是很好,主要有這么幾個問題。
第 一,不夠簡單。對于大眾消費品,不能要求用戶花太多時間和很高的能力來參與。
比如,有些兒童服飾企業,在賣兒童服裝的時候,特意留了一些配件不做好,比如一個口袋,一個配飾,讓媽媽們回家做,有個參與感。但發現效果不好,因為很多媽媽已經沒有做針線的能力了。
第二,參與不夠高頻。因為大多數產品都不是快消品,比如衣服,怎么能讓用戶持續參與并且曬單呢?可以考慮“折價回收舊貨”的模式來不斷地推出新品。
說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家T恤廠,他可以設計一個類似美圖秀秀的軟件,這個軟件可以一鍵把拍攝到的圖片簡化,簡化到可以印到T恤上。
這個參與很簡單,并且用戶也很愿意曬朋友圈,這個如果有好的T恤創意,T恤廠可以做成交易平臺,用戶可以相互,購買,形成某些T恤圖案設計師的平臺,形成T恤亞文化社群。這樣可以延長價值鏈,緊密的連接用戶,+社群也就完成了。
第三步,從價值鏈到價值網,激發并滿足社群用戶的新需求。建立以社群為核心的服務平臺,擴展符合調性的品類,以資本方式,連接更多的生產商伙伴,以技術的優勢,打造行業技術和設計的標準,形成共享流量和技術的平臺。
用更藝術、更情感化的方式呈現產品,在提高用戶舒適度的基礎上,衍生出商業模式
第二,企業具有藝術創造力,他們可以用更藝術化、更情感化、更舒適的方式來呈現產品,來與用戶連接。那么就可以從工業品的制造者變成工藝品的制造者,生產書寫消費者內心的產品。
并且這類公司可以講更多的故事,有更深的底蘊,所以在存量用戶中更容易形成亞文化,有自己的調性,更容易形成自組織的社群。通過讓用戶更舒適的方式來增加與用戶的連接。
當下受到市場關注的場景革命也是基于在充分的挖掘用戶偏好,提升用戶舒適度的基礎上衍生的一系列商業模式。
比如一家紅酒企業,如果它一款口味的紅酒,它已經有了很多購買者,這些購買者在企業的平臺上可以形成有自己調性的群落,企業可以組織各種活動,在群里增加內容等方式連接用戶,未來只需要根據他們的調性來設計產品,就很容易能激發他們的需求。
有人說,不能強迫用戶,不然用戶一旦有替代產品,就會拋棄你,有人說,當你確定這個事對你十分有價值,就要強迫用戶。
客戶是上帝,不管市場如何變化,經濟如何變革,企業都要時刻站在客戶的角度上思考企業戰略,并充分挖掘用戶偏好,在提升用戶舒適度的基礎上衍生一系列商業模式。
相關閱讀: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