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看人。
做投資時接觸一個項目要看人,創業者要會知己識人。
我給身邊朋友的建議是不要流于表面地對一個人妄加評論,至少應該從價值觀、審美、生活方式上看一個人。
每一種職業、每一個創業者都有一個個性上的基因,比如說藝術家可能比較追求細節,工程師可能喜歡機械,喜歡做一些手工工作。企業家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企業家會不斷地創新。企業家是喜歡錢的人,小偷也喜歡錢,但是小偷是做存量,企業家需要做增量。所以企業家是有創意的人,在原有基礎上創造財富的人是企業家。
我一路跟唱吧的創始人陳華在一起,深深地讓我感覺到互聯網創業者是執行力非常強,互聯網時代創業講究四大力:組織和溝通能力、誠信力、感召力,例如馬云,不論對內還是對外,有他的理想和夢想,把夢想轉化為所有人的夢想;末了,是對客戶的營銷能力。
只會看人也是不夠的,往往容易掉到看人的怪圈。我犯過一個錯誤。在北大讀股權投資班的時候一個非常好的朋友,當他跟我說要做一個股權投資的時候,未來兩年就會上市,我根本沒有看任何合同,只是打張白條就把錢給他了,末了項目出了問題。所以有時候我們看人的時候不能單純覺得人品不錯,而忽略對項目的考察。
第二,看模式。
我們除了看人,從戰略上還要看模式。
滾雪球模式。有人開玩笑說世 界上貪的是什么人?是中國的80后,希望創業后三年五年就能上市,馬上變成幾十億的富翁。而我認同巴菲特的觀點,45年能夠保持20%的回報率,就是一個持續的滾雪球模式。
一根針模式,一根針捅破天。比如百度的搜索引擎,這么多年他憑借這個成為三大互聯網巨頭之一。
水模式,人人都希望有一個水,當打開水希望流出來的不是水,是黃金,是鈔票。傳統的物業公司就是水公司,互聯網里這種模式比較少,因為需要不斷創新。
先人后己模式,典型是嘀嘀打車,嘀嘀打車用了77天兩個多月燒了14多億,先給別人,不管是司機還是乘客都受益了,幾毛錢、幾塊錢就打了一次車。
在創業的時候,要想清楚模式:是持續穩定的發展還是先足一個點上去不斷的堅持,用一根針捅破天,還是一勞永逸,即水的模式,或是先創造一個市場,即選擇先人后己的模式。
從形式上有內容模式:如新浪、網易;渠道模式:淘寶、京東;用戶模式:就是通過平臺不斷地積累用戶,通過社交或流量不斷地去積累用戶;末了平臺模式:如騰訊。
模式越簡單越好。我們曾有慘痛的教訓。
在2009年的時候,我接觸一個模式,當初這個模式讓我非常興奮,我們投了不少錢。我們希望在一棟大樓里面實現幾個模式。會所、餐飲、短視頻、末了還想加入培訓和外賣。聽起來這個模式非常好,末了結果卻不是很成功,我們后來又轉型。在做創業的時候,很多模式聽起來都是有關聯的,但實踐結果是終聚焦到一個模式。四五年前,我跟一個有名的投資人楊寧說這個模式,他說這個模式肯定不能成功,我說為什么?他說你找總經理都很難找,精通這些的人很少,做模式要找人,人是第 一位的,模式越簡單越好。
第三,看資源。
在做創業的時候,技術資源和團隊資源、客戶資源都很重要。
我們知道紅牛也看中我們這樣一個平臺,創業家是個雜志嗎?不僅僅是,是一個融資平臺嗎?也不僅僅是,創業家是一個營銷平臺,我們這里有一個受眾,這個受眾是充滿激情,需要有不斷地能量支持的團隊,紅牛的定位跟這個平臺是吻合的。你有這樣一個客戶資源,客戶會給你源源不斷地輸血、造血。
第四,看盈利。
我們作為投資者要看到毛利、凈利,終要看盈利。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看一個項目的競爭力、市場需求、用戶習慣、可持續性時,要看利潤背后深層次的問題。除了利潤還有什么?用戶、流量、入口。
文化創意產業和數字營銷之間的關系
我們做創業的話,無非是在內容、用戶、平臺之間三選一。這兩天比較流行是“冰桶挑戰”,它就是某一個組織為了擴大度,為了更多地募集資金想到的一個辦法,冰桶挑戰不僅用于公益資金,其可以用在其他方面。大家每一天、每一份,每一秒都可以在不同的平臺上,有一個比較有穿透力的內容要遠遠大于你資金的投放和廣告效力。在內容創造方面,文化創意產業恰恰是創造有穿透力內容的一種平臺,或者說我們每個人做的是內容的創造。
數字營銷是未來的趨勢,未來所有的平臺其實都是為廣告主服務,無論是媒體平臺,還是交易平臺,或者培訓平臺,終都是為廣告主服務。未來我們是通過數字營銷這樣一個基金,幫助廣告主創造他的平臺、影響力,以及達成終的交易,達成的基金。
相關閱讀: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