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攘攘的“全民創業大軍”中,大學生無疑是一支生力軍。然而,不足10%的創業成功率,也引起不少人,特別是家長們的擔憂:大學生“前赴后繼、九死一生”忙創業,是否值得?
其實,對于“成功率不高”這一說法,不妨換一條寬容的思路。
什么是成功?馬云兩次高考失利,彼時,他也只是高考獨木橋上的“炮灰”。但十多年后他所創立的阿里巴巴,成了中國電子商務產業的“航空母艦”,而當年高考的“成功者”,可能有不少已“泯然眾人矣”。
其實,成功不在于一時一地,更難以用某個時期的“成功率”去衡量。一次兩次的挫折,何嘗不是“經驗教訓”這一財富的積累?對大學生們“飛蛾撲火”式的創業激情,應當寬容以待。
不過,寬容,并不意味著縱容。大學生尚未真正置身社會,對市場的把握不一定充分,對風險的認識可能存在偏差,對前景的預判也可能盲目樂觀。因此,家庭、學校乃至社會,都肩負著引導職責。
這種引導,并不是要去約束和指教他們“應走什么樣的路”,這可能阻礙創造性和想像力。而是告訴他們,每一條路上可能踩到什么樣的荊棘,有什么辦法去避免它。
在大學生創業的激情中加入“理性”的輔佐,創造力的微光,總會在一次次磨礪中成就耀目光芒。
相關閱讀: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