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海歸被稱為“海帶”是一種調侃的話,那么紛至沓來的是“海歸就業難”、“海歸不吃香了嗎?”、“起薪3000元人民幣,海歸怎么了?”各種報道。人們并沒有將問題的矛頭指向“60后”(40歲以上)海歸、“70后”(30-40歲)海歸,而是指向“80后”(20-30歲)海歸。“80后”這個打著時代烙印的特殊群體,又一次地被推向風頭浪尖,成為人們爭議的話題。
這一點,上海女孩陳立平深有體會。她留學歸來,卻發現這年頭“海歸”的就業前景并不樂觀,都變成“海帶”(待業)了。原本以為能在國內找到很風光的工作,可現實不允許,也只能從基礎做起。陳立平在一家雜志社找了一份助理服裝師的工作,雖然工作既瑣碎又繁雜,但她卻很珍惜,經常參與時尚雜志拍攝的運作,漸漸地接觸到了不少時尚圈的人、事、物,她覺得自己的眼界拓寬了不少。許多朋友經常在全國各地拍攝,會給陳立平帶回些新鮮的玩意兒。
一次,一個朋友從臺灣回來,送了一塊很有特色的“布”給陳立平。那塊布的花色非常漂亮,讓人感覺很有藝術氣息。這可不是一塊簡單的布,陳立平發現,這塊布的兩邊各有一條抽繩,輕輕一拉,一塊簡單的布就變成了一個可以裝東西的布包。真是太好玩了!
這種布包叫包袱皮,可以做各種物品的外包裝,便利性堪比無紡袋。再華麗的包裝袋拆開之后,也要被扔掉。可是,一旦換成這個包袱皮包裝,可以反復使用,便利又新潮。
從此,陳立平愛上了包袱皮,甚至萌發了創業的念頭。于是她在網上開了一家小店,出售包袱皮。隨著陳立平的認真經營,努力推廣,不少時髦的女孩都成了包袱皮的忠實粉絲。包袱皮被寄予的環保理念是它受歡迎的重要因素之一。陳立平的小店和微博也變成了環保志愿者的大本營,凡在這里購買包袱皮的顧客,都可以得到由她親手做的“環保衛士”勛章,雖然不是什么貴重禮物,卻好像是一份責任。到目前為止,陳立平已經發出去2000多個勛章了。在地球日益變暖的今天,少使用1個超市塑料袋(10克的聚乙烯袋),可以減少61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人們不可能不用包裝袋攜帶物品,如果換成用包袱皮來包東西能夠控制多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呢?細算一下,這就是普通人的力量。
陳立平已經順利地從包袱皮這個簡單又有創意的小東西里掘到了人生桶金。能夠走自己喜歡的環保路線,對社會貢獻一點微薄的力量,還能夠小有收獲,這的確是讓人十分欣喜的一件事。不過也正是印證了那句話:商機往往就在我們身邊,有心的人才能創造財富。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