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歷經辛苦的馬云終于跌跌撞撞地進入杭州外語系———他的成績是專科分數,離本科線還差5分,但恰好本科沒招滿人,馬云就這樣幸運地上了本科,并憑著滿腔熱情和一身俠氣。
大學畢業后,馬云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英語。1991年,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譯社。結果個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譏諷。
在大家動搖的時候,馬云堅信: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個人背著個大麻袋到義烏、廣州去進貨,翻譯社開始賣禮品、鮮花,以原始的小商品買賣來維持運轉。
兩年間,馬云不僅養活了翻譯社,組織了杭州個英語角,同時還成了全院課程多的老師。如今,正如馬云當年所愿,海博已經成為杭州乃至浙江省較大的翻譯社。
“我一直的理念,如果你腦子里老是錢的話,一定不可能 賺 錢。”初次下海的經歷,給馬云留下了深刻的體會。
1994年底,馬云初次聽說互聯網;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國,初次接觸到互聯網。對電腦一竅不通的馬云,在朋友的幫助和介紹下開始認識互聯網。當時網上沒有任何關于中國的資料,出于好奇的馬云請人做了一個自己翻譯社的網頁,沒想到,3個小時就收到了4封郵件。 敏感的馬云意識到:互聯網將改變世界!
隨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要做一個網站,把國內的企業資料收集起來放到網上向各地發布。
此時,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馬云已經是杭州青年教師,校長還許諾他外辦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獨行的馬云揮揮手,放棄了在學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時,互聯網對于大部分中國人還是非常陌生的東西;即使在全球范圍內,互聯網也剛剛開始發展:大洋彼岸,尼葛洛龐帝剛剛寫就《數字化生存》、楊致遠創建雅虎還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國教授錢華林剛剛用一根光纖接通美國互聯網,收發了封電子 郵件。
在這樣的情形下,遠在尚未開通撥號上網業務的杭州,馬云就已經夢想著要用互聯網來開公司、下海。這個想法立即遭到了親朋好友的強烈反對。
“我請了24個朋友來我家商量。我整整講了兩個小時,他們聽得稀里糊涂,我也講得糊里糊涂。末了說到底怎么樣?其中23個人說算了吧,只有一個人說你可以試試看,不行趕緊逃回來。我想了一個晚上,哪怕24個人全反對我也要干。” “其實較大的決心并不是我對互聯網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覺得做一件事,無論失敗與成功,經歷就是一種成功,你去闖一闖,不行你可以掉頭;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一樣的道理。”
事實證明,堅定自己的創業信念,不怕經歷多少挫折,終究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