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是我們學習的基礎,只有學習好語文我們才可能進行其他知識的學習。語文學習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掌握漢字,將其的語文素養能力進行提高。
通過語文學習學生不斷受到真善美的教育與熏陶。語文學習的效果,是其衡量的標尺具體在閱讀與寫作兩方面。閱讀包括讀和聽,這是“輸入”,要能達到不斷增長新知,不斷提高鑒賞力,不斷接受真善美的效果。寫作包括寫和說,這是“輸出”,文字和話語要能達到文從字順、言之有物,條理清晰、言簡意賅、得體到位。
培養語感需要用心練習:怎樣才能使學生具有這樣“輸入”、“輸出”的能力?前提條件是對漢語特別是漢語書面語有豐富的語感。因為,只有掌握了書面語,孩子才能不斷地接受包括歷史文化、科學技術和思想品行在內的高素質教育。
在語文素養上,能自如地、高水平地“輸入”與“輸出”,靠的是語感——憑語感能感知說話、文字之高下好壞;能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能知道如何糾錯;能知道如何畫龍點睛……這種語感并不是主觀揣摩,而是對語言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結合。
語文教育的目標,應該定在培養學生對漢語特別是對漢語書面語的豐富語感上。語感是用心練才練得出來。具體說,就是要大量閱讀、大聲朗讀,要適量背誦,要勤于動筆,在老師指導下從模仿寫作到有創意的寫作。沒有別的捷徑。
兩個黃鸝創始人肖弦弈博士認為,影響兒童口語表達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指導、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個體心理等諸多方面,家庭因素的影響十分重要。舊時私塾的教學模式就是朗讀、背書和書寫,這使私塾的孩子既集聚了豐富的漢語書面語感,培養了較強的語文能力;又接受好了中華文化,培養了較好的文化素養。
遺憾的是,現代語文教學拋棄了老祖宗的做法,代之以老師用大量時間對孩子進行講解、說教或展示視頻畫面,而不引導孩子大量接觸母語書面語,傳統的“瑯瑯書聲”也逐漸消聲。當然,對古代私塾的做法只能借鑒,不能照搬落于窠臼,我們還得創新。
古代私塾老師基本上不講解,只說一句話:“你背得滾瓜爛熟了,就知道什么意思了。”我們不能再這樣。目前有一些地方搞所謂“兒童讀經班”,只讓孩子死記硬背,而不引導孩子了解所讀的內容。這就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語文學習注重文化好: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朗讀、寫作的同時,需適當講解。但這種講解,得少講甚至不講理論,少作知識性的介紹,重在對課文進行恰如其分的點撥,以幫助學生在積聚語感的基礎上,能體會到好文章之妙處,能體會到如何根據文章主題和上下文情景選詞煉句。總之,老師的講解,一定要講出文章所具有的精妙之處,起到點撥、啟迪的作用,讓學生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要讓我們的孩子能有較好的語文素養、較強的語文能力,要讓我們的孩子能好中華文化,不是單靠給他們講大道理所能達到的,就得閱讀和背誦一定量的古今中外名篇,就得養成讀和寫的習慣。
通過上述內容我們就可以知道語文學習對孩子之后的學習道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無論是社會還是學校都應該重視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