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區,A座1樓。這家公司跟不少大學周邊的創業企業一樣,一眼望去都是年輕人。可里間走出一位貌似50歲的“老同志”,他正是企業創始人吳家榮。老吳辦公套間剛請書法家題了一塊橫匾,上書:革命人是年輕。
創業使人年輕。其實老吳已過花甲,他是“老三屆”,又是78級大學生,在國企干了30年技術工作,卻在后半生創辦了這家科技企業,且沒有任何退休之意。老吳自豪地說,你坐過地鐵,那你的包包一定通過了他產品的安檢,這樣的安檢設備近裝到了珠峰腳下,核心技術還出口德國。
月餅里探出
高晶檢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年度重大的消息,是與上海微系統所、天津大學、上理工等產學研單位合作,拿下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太赫茲”探測項目,獲科技部與市科委7000萬元支持。
老吳正進入“太赫茲”這一國際探測領域熱門的波段,而初他只是從探測一只月餅開始創業的。
那時,報紙上不時有這樣的新聞――好品牌月餅中吃到釘子。原來,月餅生產過程中,餡料開罐、攪拌等環節容易混入金屬雜物。于是老吳憑其知識與手藝,想利用電磁場原理,在月餅流水線上及時發現金屬雜物。他在虬江路市場淘材料,配上各種電子儀器,在家中陋室搞出了臺金屬探測儀。
聽說進口一臺同類設備需2萬,價值相當于一輛“普桑”轎車。老吳馱著這臺“手工”處女作,在38攝氏度高溫天,騎著破自行車上門推銷。 果然,金屬探測儀受到食品企業歡迎,當時的市商檢局還牽線搭橋推廣產品,更有外地企業上門提貨。
1998年,他成立上海高晶金屬探測設備有限公司,除了自己,只有3人:焊接工、裝配工和會計。這個“吳總”設計、生產、銷售一肩挑,親手打造每件產品。公司場所從“家庭作坊”、地下室到舊廠房,幾乎每年遷個地方。
“下崗年紀”何不創業
老吳大器晚成,卻并非偶然,他的命運竟一直是科技主導的。他于1968年分進了上海化工廠,十年之后通過自學參加高考。那天,他到廠里組織科填志愿,拿出報紙一查,凡是有“計算機”字樣的就填上,15分鐘便填報完畢。結果老吳如愿被天津大學計算機系錄取,覺得自己終于跟上了科學前沿。畢業后,老吳回廠,牽頭建成上化廠計算中心。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