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時的普通女工,到如今中國毛紡企業的,30多年間,她不僅完成了從基層工人到集團舵手的蛻變,也帶領江蘇陽光(600220)將“中國世界好品牌”、“出口服裝免驗”等諸多殊榮攬入懷中。未來,她又將帶領這艘中國毛紡業駛向何方?讓我們走近江蘇陽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麗芬,了解并傾聽屬于這位巾幗豪杰的創世征程。
說起創新,陳麗芬有自己的見解:“無論是規模經濟,還是資本經營,其實質還是技術創新,其中自然包含了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只有這樣,產品才能出新,企業才能加強競爭實力,并占領市場。”
1979年,20歲的陳麗芬成為江陰縣毛紡廠的一名普通女工。7年的錘煉后,她以令人信服的實力挑起了技術科長的重任。這一年正值全國紡織業低迷時期,她不恨“生不逢時”,以冷靜穩重的心態積極面對,與同事們一起分析市場,調研需求,預測未來消費走向,發現精紡呢絨市場發展潛力。陳麗芬大膽提出生產5000錠精紡紗錠的建議。產品出來,投入市場后迅速銷售一空。
次大膽進行技術創新,就收到了意料之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反響。嘗到了技術創新的甜頭,陳麗芬接下來的步伐走得更快了。在她的帶領下,技術人員不斷克服一道道技術難關,沖破一層層傳統紡織思想意識壁壘,從1990年到1995年,五年間在中國毛紡業刮起三次“五彩旋風”:1990年,陽光集團推出100多種顏色的精紡呢絨,扭轉了呢絨多年一貫制的黑、青、咖“老三色”的單調格局。
1991年,陽光集團開發的特色單面花呢和駝絲錦在北京的新聞發布會上,好的王府井(600859)百貨大樓開設了“陽光專柜”;1995年,陽光集團開發了國內的高支超薄型精紡呢絨。這三次技術創新不僅取得了眾人矚目的效應,一些技術方面還處在靠前水平,這次技術創新帶來的累累碩果使得陳麗芬深入進行技術創新的理念更加堅定了。
陳麗芬深諳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技術才是硬道理。她至今仍堅持這一觀點,并且從未停止過創新。為此,從1995年至今,“陽光”每年都至少投入1億元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和新品研發,到目前已投資將近20億元。為了提升產品品質,充實企業科技力量,陽光集團引進了世界、國內的針梳機、粗紗機、細紗機、絡筒機、倍捻機、并線機等生產裝備及檢測設備,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術中心、毛紡新材料工程技術中心、江蘇省毛紡技術開發中心。
陳麗芬自信地介紹,陽光集團的設備進口率已達到95%以上,與國際企業同步,有些設備還處于國際水平。這樣了創新體系的不斷完善,為企業發展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有了這樣的科技研發實力作為支撐,近幾年,陽光集團總共承擔了39個國家科研項目的科研攻關,同時還致力于發展自主核心技術,共參與37項國家和行業的標準制訂工作。一次次技術創新,使陳麗芬在率領陽光奮斗的歷程中步步為營,為企業的產品贏得廣闊的市場,業績蒸蒸日上,如果說這些給企業以后的壯大和成熟積累了殷實的物質資本基礎,那么陳麗芬的創新意識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則成為日后企業文化興盛的精神支柱。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