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濰坊市景芝鎮紅旗村的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里,一進入四月份開始就格外忙碌。
記者:“今天出去多少張餅?”
趙術芬:“今天出了8000多張吧,一般這個就是說是一年300萬張,利潤一張在0.1元錢左右。”
這種純手工加工的餅是紅旗村的特產,現在也是濰坊市民的主要面食之一。因為是由薄薄的三層組合而來,市民都叫這種餅為三頁餅。
趙術芬:“它得這樣一抖,從鍋上一下來吧,這樣一抖就成三片了?!?/P>
記者:“我看中間的一層好像不太一樣?”
趙術芬:“對,中間這一層是特別薄,薄的一層了?!?/P>
濰坊人自古就有吃餅的傳統,每年到清明節,為了紀念故去的親人,通常家里不能開火做飯,就提前準備好干糧,在清明節吃,于是,這個傳統一直被延續了下來。
趙術芬的父親趙奉富:“這個餅是從清朝末年開始吃這個餅,就寒食那一天吧,也不吃不喝,絕食?!?/P>
雖然紅旗村民幾乎家家都會做三頁餅,但是因為利潤太薄,并沒有人把三頁餅當作商品來買賣,而29歲的趙術芬卻把三頁餅賣出了一年300萬張的成績,這樣的銷售量是村民們想都不敢想的。而這,卻和一個叫李剛的人有著很大的關系。李剛并不是紅旗村人,幾年前,他毅然決然的辭去了中國建設銀行濰坊市東風支行副行長的工作。
李剛:“當時在單位工作的時候呢,她歸我管,是跟著我干,這樣下來的話呢,那我肯定跟著她干了?!?/P>
吸引李剛辭職的正是三頁餅,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吸引力讓李剛辭去了穩定工作心甘情愿的跟著別人賣餅呢?這還要從趙術芬剛開始創業的時候說起。
1998年,剛從中專學校畢業的趙術芬找到了中國建設銀行營業部女保安的工作。來自農村的她能夠找到這樣的工作,當然讓家人分外高興。
趙術芬:“我在那兒干那個接警,就是在大廳里干那個保安差不多。”
但是,這樣的工作趙術芬卻并沒有看中。沒過幾年,她就向銀行提出了辭職申請,準備自己創業。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