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在不斷的尋求創業的機遇,各行各業都是如此,劉永好,生于1951年9月,四川省成都市人,祖籍重慶市沙坪壩區曾家鄉。畢業于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大學文化,工程師,四川首富。
誰一路走來都不容易,劉氏四兄弟出生的四川新津縣古家村是出了名的窮村。民謠曰:“肖壩子,古家槽,爛泥雜草長齊腰。鍋里無米煮,灶里無柴燒,有女不嫁古家槽?!?
可偏偏劉永好的三哥陳育新1982年從四川畢業前夕對母親說,畢業后要回鄉當農民,搞養殖業。母親望著這個從小因家境貧寒寄養陳家的三兒子,不解地說:“農村苦,你當了10多年農民,還沒當夠?”
盡管陳育新畢業后到新津縣農業局當了技術員,但他仍不死心。經過反復思考,1982年的一個星期日,他與老大劉永言(在成都一家軍工企業計算機室工作)、老二劉永行(在四川從事電子設備設計)、老四劉永好(在四川省機械工業管理干部學校任教)一起,在老家的樹蔭下召開了劉氏家族歷史上的“四方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做出了劉氏四兄弟一生都難以忘懷的艱難選擇:全部辭職下鄉搞實業。
劉氏四兄弟的資本是他們全都是大學生。家當么,他們四兄弟變賣了手表、自行車等財產,才籌集到1000。
靠著這1000,劉氏兄弟開發出了一套鵪鶉養殖繁育技術,摸索出用鵪鶉糞養豬,豬糞養魚,再用魚粉養鵪鶉的循環養殖法。由此,他們生產的鵪鶉蛋每公斤成本和雞蛋差不多。而當時,中國正流行吃鵪鶉蛋。
市場打開了。到1988年,劉氏兄弟創辦的四川新津縣育新良種場年產15萬只鵪鶉,成為遠近出名的大戶。當時的國家科委主任宋健視察了劉氏兄弟的企業之后,欣然題詞:“中國經濟的振興寄希望于企業家”。于是,劉氏兄弟的育新良種場改名為四川新津希望飼料廠。在他們的帶動下,新津縣創立了化的鵪鶉養殖業基地,到1993年,年產300萬只鵪鶉,產值過億,成為中國較大的鵪鶉養殖基地。
劉氏兄弟開始謀劃新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后期,外來飼料逐步占領中國農村市場,許多國內飼料企業的經營難以為繼。從養殖技術中摸爬滾打過來的劉氏兄弟,看好了市場含金量高的豬飼料市場,并投身于角逐之中。1988年,他們轉型到飼料生產,投資建立了希望飼料中心,聘請國內教授、兼職科研人員,并與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建立聯系,及時了解新的科技信息。他們還先后到俄羅斯、波蘭、澳大利亞、德國、美國等國家考察學習,引進相關技術,同時還邀請國外來企業交流指導,把新的技術應用到希望牌飼料的研制當中。幾年之內,他們用于飼料研發的經費是1030萬元,用于產品推廣的經費1200萬元。
1989年,希望牌1號豬飼料研制成功。由于這種飼料質量好、價格低,銷售量終于大于了泰國與四川合資的正好品牌飼料。在這一年,他們還根據中國農村運輸不暢、資金少、農副產品及青雜飼料種類繁多的情況,研制成功科技含量很高的濃縮型飼料“希望精”。1991年,僅有100多名員工的新津希望飼料廠產值突破億元大關。此后,“希望飼料研究開發”項目被列入國家星火科研計劃,獲得星火計劃評比二等獎。
他們先后推出30多種希望牌飼料,完成了新津縣希望飼料廠第二期擴建改造工程,還在重慶投資興建了重慶希望飼料有限公司。這一年,劉氏兄弟的產業分化為三個領域。老大劉永言向科技進軍;老三陳育新負責現有產業運轉,包括新津希望飼料廠和飼料中心,并開拓房地產市場;老四劉永好與老二劉永行到各地發展分公司。
作為劉氏兄弟核心人物的劉永好,此時總結國內經濟體制的利弊,提出了“國有私營,優勢互補,共求發展”的思路,并開始新的試驗。這就是,希望集團以技術、標志等無形資產和資金入股,國有企業以廠房、設備等有形資產入股,雙方合股建立新的企業,由希望集團派員工按照私營企業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實施管理。通過合資、兼并國有企業變為混合經濟的企業之后,企業活力增加了。
1993年3月投產的上海希望飼料公司當年產銷希望飼料25000噸。同年5月簽約、6月投產的南昌希望飼料公司,產量比原來增加三倍。
1993年,希望飼料在中國西部飼料市場中占了不錯優勢,并且在長江沿岸十幾個城市打開了銷路。這一切,對長江沿岸私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劉永好的思路在實踐中獲得成功,得到很多地方肯定,一些經濟學家稱之為“希望模式”。
希望集團的發祥地古家村翻了身,成為四川省首批億元村。該村70%的農民參與希望集團的各項事業,1993年全村工農業產值達2.65億元,戶年均收入2萬元,躍居四川省。古家村千年未有的大變化,在私營企業家劉氏兄弟的努力下實現了。
經四川省政府批準,新津縣在古家村建立了中國私營企業為依托的私營經濟開發試驗區——希望城。上海市政府也于1993年7月在上海嘉定希望公司所在地建立了中國第二座希望城——上海希望私營經濟城,并聘請劉永好為上海希望私營經濟城名譽董事長。
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希望集團在各地建立了12家獨資、合資企業,年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產品銷往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及俄羅斯、越南、韓國等地。希望集團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飼料王。
1996年,劉永好組建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這是劉氏產業的第二次分化。這一年,新希望集團發起成立了主要由民營資本構成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民生銀行,并成為民生銀行的股東,劉永好連續兩屆出任該銀行副董事長。1998年,民生銀行在上海證交所上市成功。
1998年,新希望集團改制為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交所上市成功。2002年,公司總資產達14.5億元。
新希望集團由初的小規模發展到現在的大規模,由初的只從事養殖業發展到現在的多元化經營,從一個側面刻畫出中國私營企業成長的年輪。
改革開放前,禁止、取締私營企業,劉氏兄弟沒有創辦私營企業的希望。改革開放初期,允許試試,但限制甚多。私營企業能夠從事的只有商貿、輕工業加工以及一些農業產業。新希望正是從這里起步的。隨著市場化進程的發展和政策的變化,私營企業現在成了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限制逐步減少甚至消失。過去私營企業只能從事簡單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現在開始向復雜敏感的領域投資與發展。新希望也正是如此。
好的關于劉永好的創業史就介紹到這,想要來了解更多的創業項目可點擊查看F600品牌加盟網。
本文來源:網絡轉載 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 部分刪改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