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時候,女性擁有更為堅毅的性格,適合創業,張欣就是個典型的代表,在創業的道路上,成功不分男女,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位女性如何在房地產事業上獲得成功。
1994年,張欣回到告別17年的北京定居。她面臨這樣一個中國:生機勃勃的經濟和陳 舊的制度框架共存,在北京成立一個新公司多要蓋幾十個公章;14年的社會分化造成了豐富的階層,但是很少人對這些階層有足夠的認識;較強的外資投入增長和信息不對稱;海外留學歸國人數以年均13%的增長率增長。
1994年,世界創業實驗室消息:在香港擁有“面對維多利亞海灣的大房子”的張欣住進恩濟花園,經過一段家庭和文化上的磨合期,她離開高盛銀行,全心全意投入事業。翌年,SOHO現代城計劃正式開始啟動。
在此之前,張欣從未涉及房地產開發,對于什么是好建筑也沒有太多自己的結論。初期階段,她對“好的建筑”的定義是:舒適、不浪費。SOHO現代城后面幾棟住宅樓的“大玻璃”――也就是替代了露天陽臺的落地玻璃窗,一度了住宅建筑潮流,引來諸多效仿者。但是,關注點還只停留在精裝修上。
第二階段,“我開始意識到人的生活與空間密切相關,給他什么樣的空間就創造了什么樣的可能性,這時候我們開始考慮SOHO的Small Office、Home Office這一部分。現在中國有活力的就是小公司、私營企業。這些人需要的是一種現代的形式、方便的位置,SOHO的精神就是現代的、快速的、年輕的、有生命力的、小的、知識型的。
等到人住進來之后,才發現方方面面什么人都有。惟一的共性是特別有活力。35%的屋子在晚上下班后還亮著燈。”1998年開發建設SOHO現代城,整個項目40萬平方米。
第三階段,張欣開始向往更“精神層次”的東西,按她的說法,“超越馬桶把手”,讓目光不被過于瑣碎的實用細節束縛。這個改變早從1997年開始,香港設計師張永和在為她設計山間別墅“山語間”時,給她很大的震撼。4年之后,她決定將自己受到的啟示帶給“老百姓”,讓他們體會到建筑的豐富可能性。
張欣以一種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民族觀念:“我們要為亞洲的藝術家提供機會。”夫婦向12位亞洲青年建筑師發出邀請函,請他們參與設計一個長城腳下的建筑師走廊。2002年5月,這個名為“長城腳下的公社”的中國靠前家現代建筑博物館為張欣贏得了威尼斯雙年展的“個人建筑藝術推動獎”。
他們經歷過困難年代的磨練,但是沒有像其父輩一樣被浪費全部青春;他們敏銳地把握時代賦予的機會,為自己爭取到好的教育和創業條件;他們不受職業和行業規則的束縛,敢于創新,但是并不脫離本土市場的需求。
當然,他們的經歷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張欣的長期海外生活經歷和教育背景使她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和信息占有都與中國“土產”商人非常不同,為此她曾朝夕相斗。但是,當他們相互理解和接受之后,這對搭檔就成了中國不錯的商業組合。由于張欣對世界幾大城市建筑有長期的切身體驗。
在上述材料中,憑借自己在房地產行業的經驗,將自己的想法切實落到實處,正由于雙方的互補,兩人才能夠在提倡西方大都市生活的同時,成為亞洲藝術家的保護者,并且不放棄一個成功商人的原則。希望你也能把握市場上的每一個商機,努力奮斗從而獲得成功。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