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當今世界的人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境遇,由于每個人的經歷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因而每個人的生活軌跡都不是一樣的,正因為這樣才構成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同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境遇,大境遇中出人才。下面我們就來看周樹祿的創業生涯,感受他的喜怒哀樂。一起去看看吧。
周樹祿出生于1976年,站在一群同學中有點突兀,似乎不像個大學生,倒像是學校的工作人員。而作為創業大學生群體的一員,周樹祿也有著跟其他人大相徑庭的經歷。周樹祿32歲才參加高考。之前有10年,他用在了次創業。
16歲時,周樹祿輟學了。在老家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許多人覺得讀書不如打工掙錢,他也認為不需要知識也能掙到錢,于是嘗試了很多職業,淘金、挖煤、做小生意……19歲時,周樹祿掙到了自己的“桶金”———承包了村里110畝耕地種玉米,靠著規模效益,1年凈掙1萬多元,成了當地屈指可數的萬元戶,蓋起了新瓦房,買了摩托車。他又把錢全投進去養豬。1998到2000年,行情不佳,周樹祿辛苦掙的錢泡湯不算,還欠了4萬多元債務。
病了很長一段時間后,周樹祿聽到了高考放寬年齡限制的消息,他想到了回學校學習,重新出發。2002年,周樹祿重新開始念初二,與侄子和外甥在同一個班上課。5年中,他完整地學習了中學課程,參加了中考、高考,并以超過重點線的成績考進了浙師大工商學院。
之前,周樹祿靠半工半讀,把債給還了,來到浙師大時,他身上只有全家湊給他的1萬元錢。來金華之前,他查過資料,知道金華的物價在浙江算比較低的,可是,各種生活成本,仍是他心中的一塊石頭。
“得想辦法掙點錢。”周樹祿說,他每天幫食堂涮碗,管飯之外,一個月還能掙200元錢;周末,他和同學到街上找各種兼職,幫人發傳單、賣各種小東西;有一天,他路過一家參茸行,看了價錢嚇了一跳。“我在老家種了16年的人參,從來沒想過它在浙江會賣這么貴”。
周樹祿開始尋找收購價和零售價之間產生鴻溝的原因。“農業不只是種植,如果延伸到加工、包裝領域,就能獲得高附加值。”
周樹祿趁回老家的時候,用省下來的生活費,買了1000多元的人參。新學期開學后,他背著一袋人參,在浙師大附近的菜場、居民區推銷,沒想到,大家都不相信他,有人甚至認為他拿蘿卜來冒充人參。后來,他通過做老師、同學的生意,打開了銷路,每學期能掙一兩千元。
12月,浙師大建立基地,周樹祿與兩個同學合股的“南北仙草養生館”也入選了,得到了一個店鋪。對于他的賣人參事業來說,相當于鳥槍換炮。周樹祿感到,這一次創業,與上一次創業太不一樣了。種地勤快就行,做生意除了勤快,還得有口才,會揣摩顧客心理,并需要各種知識。雖然是個體戶,他也開始用現代企業制度來進行管理。
“對于別的同學來說,創業是一種經歷,即使失敗也是財富;而我,投入了所有的積蓄,不成功是一種‘災難’。”周樹祿說,自己已經35歲,急需掙點錢,也希望能把自己這幾年學到的市場營銷知識投入使用。可是,“從別人口袋里拿錢不容易,要讓顧客感受到實惠才行。”
周樹祿目前較大的愿望,是爭取明年畢業前能把助學貸款給還了,他說,信譽很重要,也可以把有限的資金節省下來給別的同學用。對于未來,他雖然忐忑,卻也有很多想法。“保健品行業是朝陽產業,浙江是民營經濟發達的地方,希望這里有我的一席之地。”
故事中周樹祿卻在他中年之際用別樣的經歷、自己的努力創造出一個別樣的人生。他的兩次創業歷程都將是他成功人生的寶貴財富。希望廣大的創業者,不要被一時的困難所擊倒,才能成就你的創業人生。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