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一定要有遠大的志向。如果人無遠大的志向,則沒有多大的成就,因為志向將會影響著人的一舉一動,它影響著人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包子店老板張永舵就是一個心懷壯志的人,他以自己的智慧創造了上億財富。
1988年,張永舵面對剛剛起步的個體私營經濟躍躍欲試。然而,卻遭到父親的極力反對。父親希望他能到木器廠接自己的班,當一個“體面”的工人。父親的反對沒有動搖張永舵的念頭,在母親的支持下,張永舵終于東拼西湊了7000,在威海市區古寨路建了一間僅有30多平方米的平房,起名“凈雅飯莊”。“我當時想飯店的名字一定要起好,所以特地找來一本《飯店命名書》。考慮到顧客既需要飯店干凈,又需要環境幽雅,才起了凈雅這個名字。”張永舵笑著說。
飯店開業頭一天,只賣出了70多塊錢;第二天僅賣了30多塊;第三天,慘淡的狀況讓廚師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不久就離職了。終于,張永舵成功地研發了一種風味的牛肉餡包子,這些包子餡滿個勻,做工講究,每個包子的褶數幾乎相同,再加上小菜味美精致,服務熱情周到,改行專賣包子的凈雅飯莊逐漸吸引了一批客人。經過九年的積累,張永舵終于有了自己筆不菲的積蓄,總共200萬元。
初戰告捷的張永舵,很快又走出了自己的第二步棋:經營鮮活海鮮。張永舵發現,盡管威海是一個海濱城市,但因為海鮮上岸后不易存活,那時全市的大小飯店竟然沒有一家在經營活海鮮。于是,1992年5月,他成了個“吃螃蟹的人”。張永舵當年的營銷策略很是大膽——承諾“吃到一個死海鮮,飯店賠償100”。也正是這種勇氣,使凈雅飯莊在威海出名,“吃海鮮,到凈雅”成了威海人的口頭禪。
“每天清晨4點多我就騎著摩托車到魚市碼頭收購活海鮮,進入廚房的每一個蝦蟹蛤螺,都是經過我親手挑選的。”張永舵回憶道。此外,他還獨辟蹊徑地對飯店進行大幅包裝:請來出名書法家重新書寫店名招牌;請來威海有名氣的裝飾公司把飯店里外裝飾一新;掛上書法、繪畫、攝影作品;親自召集廚師,對每一種海鮮的配料和吃法,進行調整創新、精制精做……
張永舵再度醞釀起更大膽的想法——進軍省城。當時,恰巧濟南市有關部門想找一個合作伙伴開一家海鮮酒樓,派人到威海考察,并慕名來到凈雅。吃飯時,餐廳領班告知這桌客人:“對不起,您剛才點的清蒸偏口魚,做的時候魚已經死了,如果同意,我們將為您更換一條活的,但這會耽誤一些時間;如果您不同意,我們將按死魚價格收費。”
微服私訪的省城客人們大為吃驚,因為如果不說,不會有人知道那條魚不是活的。這個舉動,使凈雅贏得微服私訪的省城客人們的喜愛。1998年3月,“濟南凈雅大酒店”出現在濟南市英雄山南路205號。憑借科學管理理念和精益求精的經營,一道道風味的凈雅海鮮菜,大大吸引了濟南人的眼球:溫拌海參、紅燒翅、紅燒澳鮑……開張天起,濟南凈雅大酒店便匯聚興旺的人氣,每天上座率達90%以上,一躍成為當地較大海鮮酒店。
“每天清晨4點多我就到碼頭收購活海鮮,廚房的蝦蟹蛤螺,都是我親手挑選的。”8億元打造“美食頭等艙”張永舵帶著他的凈雅新魯菜雄踞齊魯后,進軍北京成為選擇:“餐飲業想做好品牌,不在北京出名就不算成功。”
挺進北京,張永舵選擇的方式是“用房地產的方式做餐飲”。產品定位海鮮,以膠東海鮮和家常菜為主。步就一改租賃店鋪的做法,連貸帶借,斥資兩億元在京城繁華路段一口氣買了三塊地,其中一塊地位于地價頗高的金寶街。當時,張永舵在威海、濟南等地所有資產,不過1億元左右。
張永舵的想法是,從長期資產增值角度考慮,買比租更合算。此外,餐飲行業打廣告獲取的回報不大,主要仍靠口碑傳播,如果店鋪是租賃的,門店部分價值等于留給房東。為了在京城打響凈雅品牌,擁有自己的物業。
2005年7月,籌備了三年,斥資8個多億的輝煌凈雅、黃寺凈雅、金寶街凈雅相繼開業,在京城餐飲布局中,形成三足鼎立。如今的凈雅,已經享有了“京城美食頭等艙”的美譽。隨著北京房地產價格上漲,凈雅在北京的三塊地價值早已翻了幾倍,時間終證明了張永舵的大膽選擇。
進入北京,張永舵責無旁貸地扛起再造魯菜之重任。張永舵認為:“傳統魯菜黏糊糊、黑糊糊的做法,已不能適應當今升級的餐飲消費環境。”魯菜加快新菜品開發,并需要一批資本優秀又高度認同魯菜文化的現代餐飲推動。
凈雅力推的海洋餐飲,貴在“凈、雅、新、鮮”,鮮活美味與營養健康,成為凈雅決戰江湖的制勝方法。凈雅在威海擁有海產養殖基地,千畝養殖基地及黃、渤海的活海鮮,了原料純粹。張永舵又在國內餐飲業推進標準化操作和ERP體系,凈雅每一款菜品,從原材料選擇到儲運、出品所有環節都標準化,較大限度菜品的新鮮、健康。
對于傳統魯菜品種,凈雅也嘗試融合進現代元素。如魯菜中魚翅的傳統做法,一般使用清湯和濃湯來做,燕窩傳統甜味做法較多;而凈雅的海鮮桂花翅,選用膠東野生大蝦、自制海鮮桂花醬和魚翅一起炒制而成;口味偏咸,符合現代消費者需求。僅海參一道菜,凈雅就有涼拌、蘸食、冰鎮、原汁、蔥燒、煲粥等。
張永舵身材魁梧,氣宇軒昂,說起話來鏗鏘有力;但他同時又兼具了南方人的細心,善于發現客人“一眼看不到的需求”。他經常這樣教導員工:“服務不僅是令客人滿意,而是與客人的期望賽跑,往往事半功倍的,是如何給客戶制造驚喜。只有一眼看不到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富礦’”。
許多曾到凈雅用過餐的人可能有過同樣的疑惑,同樣是服務員,為什么凈雅人卻那么有眼力見兒呢?究竟是服務員才高一斗還是張永舵教導有方?愿意也許就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凈雅人把這里當作是自己的家。同樣是管吃管住,凈雅的服務員住的是干凈、明亮的樓房,而不是低矮、潮濕的地下室,收入每月能達2、3千,這在業內算是很高的待遇了。所以,在員工眼里,張永舵是名副其實的“不錯雇主”。
張永舵近乎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對自己曾經獲得的成就,并不沉迷,而是耿耿于懷于不完滿。整個采訪過程中感受到的是他對未來的渴望,對新的管理體系的期待,對已經發現的問題的焦慮,也正是因著他近乎挑剔的眼光,才使得凈雅的服務能夠口碑較好。張永舵似乎又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商人,在同行大做廣告的時候,凈雅幾乎沒有廣告投入;在同行競相打價格戰的時候,凈雅卻鮮明提出“真誠和熱情比打折更重要”。凈雅海鮮池旁有專人挑選,不允許一個死海鮮進入廚房,甚至連微小的香螺,都是用針一個個檢查過。
對于自己入選胡潤餐飲富豪榜第10位,他很淡然。二十年創業歷程中的那些記憶和感悟,曾經讓張永舵彷徨,矛盾,興奮,激動甚至痛苦過,而今,都已是他寶貴的人生經歷。成功總有因由。張永舵的成功不是偶然,也稱不上傳奇,他只是一步步遵循著自己內心信念的指引,向成功的彼岸進發。經營服務,就是經營人心,這是企業經營的較高境界。而人心,恰恰我們人人都有,并不稀缺,就看我們是否化繁為簡,返璞歸真,回歸原點,張永舵帶領著凈雅做到了。
1988年個體經營剛剛興起,張永舵不顧父親的反對,借錢開辦了“凈雅飯莊”,經營的牛肉餡包子;2005年張永舵的凈雅飯莊雄踞齊魯后,他斥資兩億元在京城繁華路段一口氣買了三塊地,建立了3家凈雅大酒店,立志打造“京城美食頭等艙”;2008年歷經20年的商海風云變幻,張永舵帶領凈雅集團成功躋身《胡潤餐飲富豪榜》成為總資產達16億的大型餐飲集團。
故事帶我們走進了張永舵的創業故事當中,從他的創業致富經歷中,我們看到他的成長與進步,他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和遠大志向在餐飲業中立起一個勝利的旗幟。不管做任何事應當如此,一定要他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和遠大志向,才能創出事業的成功,成就美好明天。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