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創業是現在十分流行的一種創業方式,不需要人們拿太多的資金,簡簡單單的運營。但是,人們普遍認為小本創業是成不了大事業的,其實不然,現在,就一起來看看小本創業是如何賺錢。
近幾年來,校園市場成了一些大學生創業之旅的地。在校園附近租一個店鋪,各種類型的生意接踵而至,二手書店、快遞收發店、零食鋪、奶茶店、創意小店甚至是咖啡廳……據悉,這些大學生創業店鋪一年所得利潤并不少,其中一家咖啡店的老板就說,“一年的利潤就是一輛寶馬5系。”
每年的畢業季都不乏一些大學生自主創業。走進杭州一些高校附近的店鋪,人們會發現這些店的老板都是一些年輕面孔,他們中有一些是大學畢業就開始創業,也有一些還在上大學。
“我們喜歡創業,比呆在辦公室里自由,錢賺得多,跟朋友一起創業特別有意思。”團團團學生服務中心的老板江斌告訴記者,畢業后他可能還是繼續創業,但會往自己所學的上發展。據了解,該服務中心的三個老板是同學,平時不大來看店,雇傭了一些兼職學生和長工承擔日常經營工作。
說起成本和利潤,江斌表示,“每個月大概有5000的利潤,成本主要是房租和工人工資,每個月房租就要2500。”在一番自我評估后他總結為;現在開店主要是積累經驗,服務質量好是優勢所在。
在杭州市學林街上浙江理工大學附近也有幾家自主創業的店鋪,這幾家店鋪別具一格,賣的都是創意類產品。據了解,它們都是浙江理工大學創業孵化園內的創業項目。
一家名叫“織夢編織吧”的店鋪里擺滿了一些毛線制品。據介紹,該店主要賣一些毛線編制的服飾品和發飾,還有一些針對特色酒店定制的毛線編織畫。它的三位老板都是大四學生,其中兩位來自浙江理工大學染織藝術設計。
記者了解到,該店鋪的創業團隊曾參加第二屆“青年恒好”比賽。“獎金加上我們自己的錢才開的店,創業孵化園內對于好的項目暫時免租金。”“織夢編織吧”的一位老板李曉平說道。
“我們成本不高,主要是人工、時間方面的消耗。員工主要是兼職的學生和農村勞動力。”李曉平表示,除去成本,每個月大概有5000塊錢。對于未來的職業發展,李曉平還表示,如果一年之后,店鋪經營良好,資金充足,會嘗試著拓寬銷售范圍。“沒參加比賽之前,我們會在創意集市上賣東西,但我們想要創業,做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成立自己的品牌,比賽是個契機。”
在“織夢編織吧”附近有家“啟航家紡創意工作室”,它的負責人是浙江理工大學的大三學生。這家工作室主要幫一些工廠出設計稿,工廠憑借設計稿生產產品。據負責人徐珊珊介紹,這家店也是免租金的創業項目,平時主要支付一些電費和網費即可。“成員們做設計,工作室會扣一部分提成,因為是領導班子接的單子。我們利潤不固定,看情況。”徐珊珊說道。
與這些在校大學生不同的是,已從浙江科技學院畢業一年的顧俊賢在學校生活區附近開了一家“顧先森的咖啡店”,他是剛畢業就創業的例子。顧俊賢在學校學的是物流工程,他表示畢業后班里同學一個月工資也就2000多元,而自己開的咖啡店一年下來就能買一輛寶馬5系。據了解,易車網上寶馬5系的嶄新報價為38.45萬-80萬。顧俊賢的創業資金來自于父母,在他看來,資金越多就越能大展拳腳。“我不喜歡做白領,等我以后賺夠錢再去其它地方開分店。”顧俊賢對未來充滿著憧憬。
在遼源人的餐桌上,總少不了一碟可口的“花市咸菜”。“花市咸菜”不但是遼源人的味覺享受,如今還遠銷到40多個省市地區,大受青睞,其創始人曹春花也因此遠近出名。從初的擺攤賣咸菜,一路走來,曹春花上演出了一幕白手起家的。
曹春花今年48歲,東遼縣友誼村人,朝鮮族。1987年,曹春花的丈夫去韓國打工賺一些錢,回來后就自己做生意。由于經驗不足,3年下來不但沒賺到錢,還賠進去了全部家底,欠了2萬多元的外債。
回憶起那段日子,曹春花至今仍充滿了感慨,“當時賠了很多,家里房子也賣了,租了個小房子,日子過得都揭不開鍋了。”
1995年,曹春花跟丈夫賣起了蘿卜干。買來蘿卜,切成條后曬干,拿到市場去賣,顧客買回家后可以自己做咸菜。賣了一年,也沒賺幾個錢。曹春花就琢磨著,咸菜我也會做,既然蘿卜干不賺錢,我也做咸菜賣吧。
說起做咸菜,曹春花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本身是朝鮮族,了解朝族咸菜的做法,并且母親就是做咸菜的能手。同時曹春花也在思考,如果單純賣朝族咸菜沒有多少競爭力,因為還是漢族人多,得適應漢族人的口味。于是,曹春花在朝鮮族咸菜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加工,使之更加符合漢族人口味。
就這樣,曹春花的咸菜一上市,就大受歡迎。每天早上三點多鐘起床做咸菜,早上九點鐘到遼源市站前賣,很快就被購買一空。
在如今的市場中,不要太不要小瞧小本創業,很多時候,小本創業也能很好的成功,小的東西反而有更大的能量,這些都是未知的,因此,小本創業的人們要更加努力,會有市場在等著你去挖掘的。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