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咖啡在國內的普及,已經成為現代年輕人愛去的時尚休閑餐飲飲料場所。那里安靜、舒適,點上一杯咖啡,就能享受到快樂的時光。大一學生徐濤便是看中了這樣的一個商機,與幾個小伙伴商量,開起了咖啡館,做起了生意。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是如何通過咖啡創業的。
四年前,徐濤還是青澀的大一學生,初入校門的他就發現大學生活與自己所憧憬的大相徑庭。為了獨立生活,大一的他利用課余時間做兼職,還干過賣電話卡、擺地攤等小生意,同時也做著一些屬于青春的冒險和新鮮的夢,他也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結識了三個志同道合、同校同級卻不同班的朋友。徐濤先有創業的想法,可是項目卻不確定,但他很喜歡咖啡館的感覺:舒適,安靜,美好。他把這個想法和三位小伙伴說過之后,大家一拍即合,都覺得這就是他們要做的“新鮮事兒”。
咖啡是時下年輕人尤其是白領鐘愛的休閑方式,而在西南政法大學卻是一塊空白的市場:西政內外沒有一家咖啡館。既然有需求,那這就是一個潛在的商機。創業初期他們拼拼湊湊一共投入八萬元,加上后期裝修一共十萬元,就這樣把豆芽咖啡館開起來了。
誰也沒想過豆芽咖啡館會如此紅火,隨便一個西政人都能準確為你指出豆芽咖啡館的位置。而這幾位創始人當然不會止步于此,可是他們又從未趁熱打鐵,快速擴張,而是客觀分析,合理選擇,這種謹慎是性格使然。但是你也別忘了,他們可都是年輕人。
徐濤和其他三位合伙者都人脈廣,朋友多,他們想通過朋友的光臨帶來更多的顧客。開業之初每天都有許多朋友過來,但是真正來消費的卻很少,朋友之外的顧客就更少了。徐濤回憶,個月很熱鬧,天天接待朋友,但每天的收入就幾十塊,或者一百多塊。三個月下來,平均每月虧損6000。
面對這種情況,他們否定了通過朋友帶朋友增加顧客的被動方式,而是主動出擊。他們一致認為:只有當咖啡館的整體模式滿足人們更深層次的需求時,才會吸引顧客,留住顧客。整體模式是強調咖啡館的產品、環境以及服務,顧客的深層次需求則要注重體驗。于是,豆芽大刀闊斧的改革開始了。
對于產品,他們一開始有太多想做的東西,以至于菜單都變得天花亂墜。但他們后來發現產品不應“多而雜”,而應“少而精”,于是他們根據產品的銷量進行調整,將銷量不高的產品果斷淘汰,做。
同時,他們舍棄了初那套大多只在豆瓣上營銷的“理想主義”模式,落地現實,結合咖啡館的特性,除了進行常規的微博、微信、豆瓣、人人營銷外,這里還會固定舉行電影欣賞活動,放映人文電影,不定期舉辦手工課、攝影展、民謠音樂會、咖啡沙龍等活動。他們會像一般的學校社團活動一樣在校內張貼海報,每次活動幾乎都有一百多人,這也為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
通過一系列由內而外、線上線下的改變。從2011年開始,豆芽一掃陰霾,每天人流較多。徐濤把那個時候稱之為值得懷念的日子:連一杯單價5元的茶每天也要賣1000多元,每天平均的人流量達到200人次,在沒座位的情況下,大家還愿意陌生人拼桌。
徐濤說,賺錢并不是錢,而是要“事”。事情做好了,錢財自然來。豆芽做得風生水起,度漸漸提高。平時總有朋友提醒他們哪哪兒又有合適的地方可以開分店,但是涉及到商務區或公務區的,豆芽一律不考慮。比如有一個老板,試圖說服他們和他一起去觀音橋商圈的商場開店,遭到拒絕。徐濤解釋,豆芽主打“人文校園風”,以學校為基點。他們力求把豆芽做成一個品牌企業,而非散落的個體。而如果豆芽試水商務區或者公務區,那么它的定位就不明確不單純了,豆芽終究會面臨從企業變成個體的結局。
如今在國內的市場中,咖啡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很多消費者都是出名而來,生意火熱,贏得成功。上述案例中給我們的啟示是想要賺錢,還是要做好事情。他們如同一顆小小的豆芽,曾經柔弱,因為堅強,努力向上,終會獲得成功。希望你的創業更加順心,事業更加美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