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別人的成功而感到敬佩萬分時,不要覺得他們有多幸運,甚至于他們的曾經還不如我們現在的生活,他們能成功是因為他們能吃苦、實干敢干的精神,如果我們在創業過程中能付出和他們一樣的努力,那么你也可以獲得和他們一樣的成功,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一個農民兒子的艱辛創業歷程。
王華軍,浙江省余姚市朗霞街道干家路村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畢業于余姚市第五職業技術學校外貿,做過集裝箱裝運工、倉庫保管員、外貿單證員、董事長助理。如今,34歲的他已經成長為上市公司寧波格萊特休閑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該公司2008年在法國上市,目前總資產兩億多元,年產值5億多元,擁有1000多名職工。
成功的背后,除了創業者必備的吃苦耐勞精神外,對一次次機遇的把握是王華軍把企業做大做強的關鍵。“這個人腦子好,看到機會,馬上行動。”對王華軍創業經歷頗為了解的朋友這樣評價他,“出手快,踩點準。”
王華軍次出手是在1998年,22歲的他創辦了一家外貿公司。那是一個離余姚市區很遠、面積不足15平方米、幾乎沒有任何裝飾的“象牙屋”。
“1998年那會兒,國家沒有放開企業自營出口的權限,企業想把產品賣到國外,通過外貿公司。”瞅準這個機會,王華軍毅然辭去職務,自己出來干。很多人不贊成他辭職創業,認為他年少氣盛“太沖動”,但王華軍的道理很簡單:“有些事,做了才有成功的可能;不做,成功的幾率就一定是零。”
與每個白手起家的老板一樣,創業之初,王華軍吃盡了苦頭——出差坐硬座、擠公交,“11路”步行一兩個小時,低聲下氣“討”生意。所有的辛酸,都被一年后5000萬元的銷售額一掃而空。創業這一步,王華軍走對了。
然而,好景不長。正當王華軍的外貿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之時,2000年,我國加入WTO.這意味著,生產加工型企業可以跳過外貿公司,直接向海外客戶出售產品。外貿公司迎來了一場大洗牌。
外貿不好做了,那就借助原有的外貿平臺,轉做生產。生產什么?就生產過去外貿公司常賣的帳篷。又是一次準確的出手,把加入世貿帶來的挑戰,轉化成企業轉型的機遇。
這次看似巧妙的出手并非想象中那樣一帆風順。在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搗騰出一家工廠后,王華軍發現,自己竟然虧本了,“我們廠生產一頂帳篷的成本,居然比外貿公司以前向其他廠家購買的還高”。
問題出在管理上,學外貿出身的王華軍擅長通過買賣掙錢,卻不懂如何通過管理掙錢。為了彌補短板,他費盡周折到浙江大學聽MBA課程,“我就是去聽課、學東西,不要什么學歷、學位證書。”
2001年,通過實行績效工資制度等一系列員工激勵措施,帳篷廠的生產成本終于降下來了,“比同行還略低一些”。兩年后,不安分的王華軍又出手了。他決定削減帳篷產能,轉而進軍戶外休閑家具生產領域。“帳篷技術含量不高,易于模仿,利潤偏低。”根據自己多年跑外貿的經驗,王華軍發現一處市場空白點,“那時候,戶外家具只有臺灣人在做,高價賣到歐美。大陸沒人做。”
看準這個機會后,王華軍馬上下手。到2004年,戶外休閑家具已成為公司的主導產品,其中,鋁制家具占據了歐美兩成的市場份額。
2008年,公司在法國掛牌上市。隨后,公司度更高,產品的品牌附加值也提高了,國外資本市場的資金源源流進來,王華軍又抓住機會為企業未來發展作出更大的部署——在海外建倉儲中心和營銷中心,在余姚建格萊特工程技術中心,用于產品研發和檢測。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大家都不會再對別人的成功而深感羨慕了,當你看到別人的成就時也要看到別人的艱辛。希望廣大創業的朋友,汲取他人的創業經驗,讓自己的事業獲得可喜的成功。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