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面食作為人們幾乎每天都要吃的食物,尤其是是北方人們一日三餐的主食,一直都有著很好的市場。拉面憑借好吃并且起鍋時間短,節約時間,價格也實惠更是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喜愛。所以很多人想開家拉面店,但是經營好拉面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下面就來看看這位農民的發家史,也為你帶來致富的商機。
和很多創業者一樣,馬有功開拉面店也經歷了一番風雨,并不是一帆風順的。2004年馬有功的家鄉退耕還林后,世代務農的馬有功失去了耕種的田地。當地政府為了鼓勵沒有土地耕種的農民走其他致富發展的道路,實行了優惠的貸款政策。于是,馬有功帶著從當地銀行貸款來的4萬元,以及和親戚朋友借來的錢,來到廣東尋找他人生的另外一個開始。
思想單純的馬有功帶著妻子和年僅4個月的女兒決定到廣東闖一闖。剛到廣州下了火車就遭遇不幸,被人騙了,惡劣的中巴司機把他們連哄帶騙地拉上車,中途賣了幾趟“豬仔”,前前后后花了幾百塊錢才走完從廣州到深圳的路。
在深圳轉了幾天,找到一個鋪位后,馬有功決定開家蘭州拉面館。但是苦心經營了4個月,馬有功發現,這個南方城市的人并不喜歡吃這種西北的面條,慘淡的生意讓他馬上意識到,這里不是開拉面館的適當地方。于是快刀斬亂馬,僅僅四個月,馬有功結束了深圳的拉面館。
既然深圳人不喜歡吃面條,馬有功決定離開這個地方,也聽說吃在廣州,很快馬有功又和妻子來到廣州。初到廣州人生路不熟,為了找鋪子,馬有功騎著單車踏遍了海珠、白云、天河幾個區,很多時候知道目的地卻不知怎么走,只好騎著單車跟著公交車走。就是這樣,跟一個站,停一個站,馬有功終于在海珠區找到了開鋪子的地方。在江燕路開了7個月后,他發現生意仍然沒有起色,只能是維持盈虧平衡,于是他把鋪子搬到了寶崗路,結果這里帶來了更悲慘的遭遇。
“吃在廣州”并沒有給馬有功帶來收獲,接二連三的失敗,妻子失望了,嚷著要回老家,但是馬有功并沒有放棄。他認為既然已經無路可退了,做其他生意又不是自己熟行,如果不繼續堅持下去,借來的錢無法償還,而且回家鄉已經沒有什么可以發展的了。
可為什么別人的蘭州拉面生意都很好,自己的不行呢?經過幾番思量,他終于發現,自己幾次的失敗都是是鋪子沒有選好的緣由。海珠區是個老城區,這里廣州人比較多,南方人都不多愛吃面,要開面鋪,就要去北方人多的地方。通過中介,馬有功終于在天河體育東路找到了適合的鋪子。這一開就是一年。
天河區由于外來人口比較多,而且很多都是北方人,北方人經常都以面作為主食,加上附近寫字樓特別多,一到中午的時候,生意更是供不應求。對于現在的生意,馬有功還是相當滿意的。他說,總算是熬出頭了,想起當初的幾次失敗,真是不容易啊,自己是貸款來做生意的,如果賺不了錢,如何回家鄉還債呢?只能繼續堅持往前走了。
馬有功說,牛肉面的制作,需要面粉、牛肉以及幾十種香料。蘭州的食用牛肉主要是產自甘南和青海的牦牛,雖然身在廣東,但是他們的材料依然選擇牦牛,因為有做牦牛生意的蘭州人,所以選材上并不會困難;而且,如果用的不是牦牛,也不可能做出蘭州牛肉拉面的特色,這與廣東的水牛在味感上是不同的。牦牛體矮身健,脊甲高,垂皮小,毛長,色黑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成年體重200—300公斤,耐寒,生長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能在空氣稀薄的高山峻嶺間生存,生長期長,力大耐寒,有“高原之舟”的美稱。
一個小小的面館,雖然地方不大,但是人手還是不少的。馬有功的鋪子里,除了自己兩夫妻外,還有兩個廚師和四個小工,他們都是蘭州人。這也是蘭州拉面館的一大特色。蘭州人都互相扶持,一個出來做生意,請的都是一些親戚朋友幫忙,無形之中提高了當地的就業率。員工當中又以廚師的地位較高,當然,老板也。
馬有功說,開家經典的拉面館,自己也做得一手好菜,拉得一手好面,否則哪天廚師不在了,還能叫經典蘭州拉面館嗎?我國許多地方的面都有抻面,只是烹制方法有別。拉面越細越佳,在一些技術比賽中,拉面的師傅通常競比相同的一塊面誰能拉出更多根數的面條。
拉出來的面要很細,而無論多細,蘭州拉面的面條都要求韌,俗稱“有勁”,要求煮好后,在碗里能“站住”,也就是用筷子一撈又放下,面條能在碗里保持直立的形狀片刻,否則就是“沒有勁”,拉出來的面就不合格。
如今,馬有功自稱也進了高收入的行列,如果當初放棄了,回家鄉也就碌碌無為了。有了生意經驗的他,現在把哥哥、妹妹都介紹到廣州來一起開牛肉拉面館。他說,等生意再好些的時候,他還會打算在廣州開分店。
如果你也想創業餐飲行業,拉面是你不錯的選擇。通過以上材料的敘述,相信你對馬有功的故事有所啟發。其實在創業的過程中,任何項目在起初都會艱辛,甚至這種艱辛還會持續很久,但是我們不放棄,也將會獲得成功,打在創業的人生。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