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重振漢唐雄風充滿了期待,大國之風盛行,漢服又代表了漢民族的傳統,于是漢服逐漸再次流行起來了。至于為什么不是唐服,我想看過《滿城盡帶黃金甲》的人都容易理解,唐朝的女性服裝會比較暴露,不太適合。
一直很喜歡研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黃春燕平常喜歡自己設計衣服,尤其喜歡設計漢服,設計多了,她身邊的很多朋友都覺得不錯,就提醒她,不如你開店賣漢服得了。就這樣,她的淘寶網店“銜泥小筑”誕生了。一年以后,因為淘寶店忙不過來,黃春燕辭去工作,一心一意做起了網店。
和所有白手起家、缺乏資金的年輕人一樣,黃春燕一個人包攬了店里所有的活兒,從服裝設計到購買原料、銷售服務、實物拍照,甚至網店裝修她都一力承擔。“因為人手不夠,所有衣服都是自己動手設計、縫制,所以銷量在初兩年里一直平平。”黃春燕說,差的時候月營業額不到2000元,還要付房租、水電費。
可漢服畢竟不同于一般服裝,面對消費人群的特殊性,黃春燕對店鋪里的漢服定位也相當清晰,以制作精良的中國傳統中禮服為主。“我希望來買漢服的人,穿著漢服的時候能夠向外界宣傳、展示我們的傳統文化。”黃春燕真誠地說。
“現在,我店里漢服的主要購買人群是熱愛傳統文化的22~28歲的年輕人。”黃春燕說,其中有從事傳統文化職業相關的人群,如茶藝師、民族樂器演奏師、傳統婚慶主持人等,還有比例相當大的留學生。每天店鋪點擊瀏覽量有1萬~2萬次,每個月銷售的漢服約500套,每年的銷售額成倍增長,2011年銷售額超過200萬元……隨著銷售的日益火爆,“銜泥小筑”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以前我是‘光桿司令’,現在已經有了一個15人左右的小型工作室了。”黃春燕笑著說。
目前黃春燕遇到的較大瓶頸是漢服的批量生產。“漢服的制作周期長,無法批量生產,導致供貨速度遠遠達不到客戶的要求。”黃春燕坦言,懂得漢服制作工序的師傅越來越少,有時候她也想多賣些漢服,但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過,對于重慶的漢服市場前景,黃春燕倒是很有信心:“去年9月,我和老公在南濱路穿著漢服舉行了中式婚禮。后來重慶的婚慶公司,尤其是做漢服婚慶的,都來找我們聯系服裝。”
說到今年的計劃,黃春燕一臉期待:“希望能在觀音橋或解放碑,開一家屬于自己的漢服實體店。”
要認識一個人,通常從外觀開始,而穿著打扮就是外形直接的表現形式。怎樣穿衣服,有時可以直接反應出一個人的文化背景,思想觀念以及性格特征。作為民族服飾就更加明顯了,任何一種民族服裝背后都有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漢服就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
現在,上baidu搜“漢服”兩個字,就會發現,在全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若干漢服社團。由此看來,黃春燕選擇的這個行業是相當有前景的。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