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之路相當坎坷,人們要做好各種準備,因為成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做到的,想要成功就學會堅持在堅持,永不言棄。下面通過一個事例,讓我們看看別人的創業的經歷,或許會對你創業的成功有一定的啟示。
1985年,18歲的王安亮借了5000元啟動資金,買了幾臺縫紉機和一批布料,租下兩間房子,聘請了一位成衣師傅,辦起了家庭服裝小作坊,以赴做好后沒有銷路,他就用蛇皮袋裝好服裝,背到周邊縣市的城鎮出售。苦撐硬熬一年后,小作坊從幾個人發展到20多人,服裝也出售到河南、安徽、山東等省。
1988年10月份,一個東北的客商訂貨了一萬套兒童服裝和一萬條褲子,并預付了一萬元定金。這是王安亮接到的較大的一筆訂單,他加班加點出產,依照約好的日期把貨發出去后,對方卻不見了蹤跡。王安亮的服裝廠再也運營不下去了。
失利并沒有平息王安亮心中焚燒的創業之火。王安亮決議再次創業,他把目光放到了五金行業。通過兩個多月的奔走,總算和上海等地的幾家單位建立了加工合作關系,又以30%的年息借了2萬元流動資金,機器總算工作起來了。
3年后,王安亮的公司已具有固定財物60萬元,還清了欠債,變成其時鎮上小有名氣的私營業主。1994年,王安亮在江都經濟開發區租下了2000平方米廠房,采購各種機床設備,預備大干一場。天有不測風云,這時呈現了全國性機床業大慘淡,公司效益急劇下滑,短短幾年時刻,王安亮堆集的財物悉數虧光。
2002年7月,王安亮迎來工作的一次轉機。他去姜堰推銷庫存商品時,發現當地一家公司迫切需要摩托車減震器上的活塞桿。“我能做。”王安亮看了圖紙后,拍著胸脯說。其實他從來沒有出產過這種商品。對方半信半疑,給了一張圖紙要他拿樣品。王安亮趕回廠里,連夜安排人馬試制樣品,兩天后送到客戶手中。這種速度讓對方感受驚奇。通過查驗后,商品的合格率為,當場簽下了10000元的訂單。
局勢翻開后,他又開端跑全國各地商場,在6年時刻里,他的公司和國內外各大聞名減震器出產公司建立了長時間合作關系。商品占全國同類商品商場份額50%以上,上一年產量達1.2億元,年上繳稅收300多萬。
王安亮的創業經歷告訴我們,創業并不是說說而已,能夠經得起打擊,面對打擊要永不言敗,經歷過苦難,財富會來得更快!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