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迎來了中國歷史上 好的創業時代。無論是簡政放權,還是資本市場的成熟度,抑或是移動互聯等新技術帶來的海量機遇,創業者們在方面都處在 好的環境中。
越來越多有能力、有志氣、有想法的青年在創業的道路上躍躍欲試。然而,在中國,尤其在互聯網領域,創業的失敗率達到95%以上,這又讓人望而生畏。
有沒有辦法可以讓創業的失敗率迅速降下來呢?創業者又該如何生存呢?下文將給你一些好的建議。
創業者應避免自掏腰包創業
在美國,大部分創業者在初期都會將創業項目做出模型或思路清晰的PPT,緊接著就拉著核心團隊開始找人投資,即便早期所需資金遠遠少于創業者自身積蓄,他們也會這么做。
他表示,在美國,創業者都很少動用自己的錢去創業,創業也需要聚合和分享。創業者忌諱的就是自說自話,兩耳不聞窗外事。當你有了創業的想法,有了可行的項目時,你需要做的是把這個想法拿給投資人去完善和檢驗。如果你的創業方向是正確的,創業項目是可行的,就會有人愿意投資你。而投資人哪怕只投給你區區一萬美金,實際上就已經是對這個項目的肯定,這意味著他將背后的所有資源都投給你了,更重要的是,你的下一輪融資會變得容易和簡單得多。在投資人的全 方位培植下,新創公司將有更大的成功保障。
而在中國,多數創業者早期都是用自己的錢創業的,或者拉著親朋好友,或者拉著同學,或者舉家借債。他們不善于展示自己的創業項目,也就難以讓項目得到檢驗和完善;對于融資,他們又總是在想,“我的項目現在還不成熟,等成熟了再說吧?!边@種想法和中國幾千年來市場經濟不完善、資本市場不健全有很大的關系。
但今天的形勢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市場經濟已經比較發達,資本市場已經開始成熟。創業者自行掏錢創業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創業者很難對自己創業的領域有全 面的了解:你的項目是否有人在做?如果有,做到什么程度了?對這些問題,你不一定很清楚,但是投資人一般都會比較清楚。
其次,創業者很難客觀看待自己項目中的不完善。國內的很多創業者,明明一些項目有嚴重的漏洞,但他們就是聽不進別人的中肯意見。盲目創業,很可能所有的合伙人都因看不到希望而選擇離開。
硅谷的創業者早期的融資大部分在10萬之內,而國內很多創業者一張口就是50~100萬。融資是個漸變的過程,開始很少,慢慢累加,末了很多。這才符合公司發展的客觀規律。
1、做已經做了,但是有差異化的
這塊的進入風險是比較大的,無需贅言,既然都已經做了,而且做的非常成熟的領域,創業者要進入就要相當謹慎了,比如社交,前有QQ,后有微信,再加上line、MOMO、來往、易信、遇見等一大堆涵蓋領域的社交工具。在這個時候,要再做一個純聊天的工具。據說在早期,新浪看見騰訊的QQ做的不錯,自己也設計了一款IM工具,高大上,功能齊全,但是末了無疾而終。大公司都如此,何況草根創業者?
打擦邊球就成了創業者們在林立的領域生存的不多的機會和方法,比如熟人社交有微信,陌生人社交有MOMO,如果沒有更好的模式,簡單的進入再做這兩塊就沒有太大意義了。但是匿名社交卻是一直沒有人重視的領域,秘密(后改名叫無覓)的爆紅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剛剛拿到A輪1500萬融資的語音社交應用比鄰也是很好的例證, 其實現在的大佬MOMO也是抓住了微信在陌生人交友上的不足發展起來的。
除了的核心業務,很容易復用資源,快速擴展的衍生業務也盡量不要做。之前還有很多做同城的生活用品的電商平臺,隨著1號店的物流和布局加快,天貓超市發展、京東等進入,很快就消失匿跡,尾貨處理的電商公司唯品會、于女性化妝品的聚美優品和樂蜂網。核心的業務是賴以生存的底線也就是生命線。但可以針對他們業務上的軟肋進行發散和發展。
2、做不擅長的,需要依賴線下或者其它資源的
有很多領域知道價值很大,很想做,但是很多時候并不是自己所具有的現有的資源所能成就的。過度依賴線下資源的事情,在某種程度與互聯網公司在某種程度上是相背離的,互聯網公司一般講究輕資產,快速迭代,但是如果是過度依賴線下資源的事,要么會掂量、要么會借力進入。
比如熱門概念O2O,大家都知道其中的餐飲是剛需,是熱門產業,但是要做到大眾點評那樣早期每個城市都派地推團隊去做,還有像美團為了拿下一些重點城市的這些商家,每個城市成立分公司去做推廣,這個過程不僅要財力支持,更需要人力、耐力等多重綜合性因素,過程很煎熬。大眾點評張濤在形容大眾點評拓展的過程為“匍匐前進這8年”,“從搜羅當地餐館信息到找人寫點評,再到形成社區氛圍逐漸讓用戶產生內容,一點點深耕細作,絲毫不像互聯網公司占領外地市場時的水銀瀉地?!边^程用艱辛來形容都是輕松的,但是好處就是門檻很高,一旦樹立了高門檻,即使是阿里和騰訊這樣的公司,所以騰訊終愿意投資4億 微信入口入股大眾,后來還把微生活作為嫁妝合并到大眾點評中。高朋、微生活的失敗說明在這些不擅長的領域來開拓都是不順利的。
3、做不屑或無暇顧及的細分領域
站得高、看得遠,他們的著眼點大都是在于打造平臺,拉通環節,不屑于做些邊邊角角零零碎碎的事,也顧不過來,但是如果深耕這些環節,積累到一定的量級,會爆發出較強的能量。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分工會越來越精細化,越聚焦的APP或應用越容易生存下來,如墨跡天氣、生日管家、正點鬧鐘······這些低調但發展的很好的軟件。
生日管家APP是很簡單也很不起眼的一個應用,功能就是提前提醒你的家人或者好友生日,后期還添加購買了禮物等功能,轉型重點做禮品消費和社交電商服務。2014年6月6日,生日管家宣布獲得由東方華蓋領投、奇虎360跟投的千萬元A輪投資。
由一個很小的但又是用戶頻繁有使用的需求點切入進去,充分做好產品體驗,解決一兩個痛點,等到積累到一定量級的用戶時,開始做產品衍生和深度挖掘,商業模式慢慢也會清晰起來,現在墨跡、生日管家等都活的不錯,如果不出太大意外,還將繼續滋潤下去。
4、共舞做上一環
這是門檻 低也是適合草根創業者的模式,一般都是奔著打造平臺去的,比如淘寶、天貓——電商平臺;比如京東——開始是3C電商平臺,慢慢發展成全系列電商平臺;比如微信——社交平臺,現在貌似也在朝企業服務平臺的方向發展;作為草根創業者,忌諱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創業時要做平臺級別的事,打造平臺是個美好的夢想,卻往往被現實打了嘴巴后才驚醒,平臺所需的財力、人力、資源,非一般草創或小企業所能及,與其活在虛擬的平臺白日夢里,還不如與之共舞,一起共贏。
不可能面面俱到,不拘小節、雙贏共存才是平臺發展的重點。所以也非常歡迎第三方服務商提供衍生服務。很難想像淘寶自己去三四線城市去做淘寶中小賣家運營培訓的事。在大平臺上創業會有很多好處:產品度高,減少推廣和用戶教育成本、流量很大、基礎建設比較好、客戶相對穩定,比如在淘寶發展過程中壯大起來的網站和淘寶客,在微信平臺上做公眾賬號第三方開發的微信服務商,都有不錯的收獲,品牌也有了一定度,甚至被官方樹立為范例,如近熱門的米折網、微信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口袋通等。
但是在平臺上做有個原則:一定要保持警惕,注意風向的變化,熟悉平臺政策,隨時靈活調整。前不久的微信小店上線,部分微信第三方哀嚎,磚家們點評“逼入絕路”,其實之前的信號已經很明顯,但是很多第三方根本沒有留心,讓人扼腕嘆息。
相關閱讀: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