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外行內行。實際上,有內行參與的外行,更容易內行。但是對于當下的許多亟待轉型的企業而言,尋找這些已然很漫長。
戰國時齊王就已經明白:“伐國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勝為上,兵勝為下。是故,圣人之伐國攻敵也,務在先服其心。何謂攻其心?絕其所恃,是謂攻其心也。”
近接觸了很多傳統企業,他們一直在糾結,轉還是不轉?
選擇轉型的,又糾結怎么轉?到底怎么轉?的可行終落地的方案在哪?
轉型是走一條新路,進軍未知自然具有風險,一旦新模式的收支遠遠偏離了其經驗值,企業家又會陷入長時間的糾結:轉錯了怎么辦?
在面臨客戶習慣、渠道、社會大環境逐漸變化的新形態下,許多企業家進入了一個糾結的時代。不轉型是等死,轉型是找死!也正在成為很多傳統型企業“互聯網+”風口的真實寫照。
很多中小企業主在私下聊天的時候說,任何值得的新嘗試,都是為了走通一條路,簡單地說就是要看到客戶,看到創收。不減少收入,接著擴大收入, 好的是繼續擴大再生產,形成良性循環。企業凝聚了一代人的理想和抱負。而傳統企業經營者,往往有過自己值得驕傲的歷程。不過以往的經驗容易固化,驕傲不經意間就會成為一種僥幸。市場風云變幻,這種僥幸波詭難測。
曾經討論過一家企業,從傳統制造業轉型,為建互聯網平臺已經燒了2億多,幾年過去仍不見起色。員工工資下滑士氣滑落,老總自己開輛普通車接送客戶……實際上這種企業很多。馬云說,“這是一個摧毀你,卻與你無關的時代;這是一個跨界打劫你,你卻無力反擊的時代;這是一個你醒來太慢,干脆就不用醒來的時代;這是一個不是對手比你強,而是你根本連對手是誰都不知道的時代。”這段話非常形象。
心結一:現金流心結。
面對互聯網時代,隨處可見的所謂的燒錢、補貼,花錢買客戶,這種熱鬧,在傳統企業主那里很糾結:同樣的服務,老客戶支付昂貴的費用。新客戶免費,甚至還有補貼。直接挑戰企業的底線,傳統客戶帶來的穩定固化的收費模式如何與新的靈活機制對接并存。
,傳統企業,他們的典型特點是對于現金流非常重視和敏感。一般經過若干年的歷練,不少已經沉淀了相當一批客戶。他們已經習慣并掌握了一個完整的生財套路。但是經營者先天警覺,外界環境或客戶流不同走向的細微變化,都能引起他們對于危機相當強的預感。
傳統企業的業務交易一般是線下模式。這種模式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使面對面,同一種服務,說法也是千差萬別,收費更是五花八門。距離并非障礙,而是產生各種道道順便制造并帶來收益。這一模式過于依賴銷售人員,其中一個缺陷是不利于標準化推廣,也不利于客戶間橫向溝通。不僅如此,似乎還希冀存有一定程度的障礙。
互聯網時代,企業之間的戰法和結局被種種煙霧阻隔,非幸運者不可以窺覬。傳統企業走老路,揣度至少還能茍活幾年時間。走新路,卻不知結局是什么?是要與未見面的客戶打交道,要征服他們,要在同行踐踏中勝出。那么,你的優勢在哪里?或者說對于同一個陌生客戶,他選擇你而不是他的理由是什么?充足性又在何方?產品標準化建設的邊界在哪里?沒有這種內功,客戶就會不斷被侵蝕,業已形成的業界規范也會打破。對于許多傳統型企業而言,互聯網一直是狼煙四起,混戰中火光四射卻又毫無章法的。那么,烽火中,對于他們而言。跟,是燒錢的絕壁崖懸;不跟,是客戶流失后的萬丈深淵。
心結二:靠譜性糾結。
傳統厭惡不確定性。但是面對今天而言,明日的靠譜性是一個難以捉摸的東西,怎么辦?
第 一是靠人。
變還是不變?改良還是改變?對還是錯?必要性與充分性? 其一就是人才,如何找到真正合適的人才?如何要一幫人,死心塌地守和攻?解決問題的人才,一般具有這幾點。一,具備相關技術、人脈或者經驗。二,喜歡開荒,愿意創新,具有創業精神。三,認同企業經營者的夢想并愿意付諸行動。四,也是重要的一點,實現業績落地,這樣也只有這樣才算是解決了問題。不過,這種人,靠機緣。具體落地還得靠時間。財大氣粗的實力雄厚者一般采取直接摘果子,高薪挖墻腳,高薪厚祿,靠待遇吸引人。相當多的企業選擇自我培養歷練,先招上一批人來試,錘煉,終成長為自己可用的人才。
人的進出,關系企業的穩定與發展。也凸顯傳統部門的去留與新組建部門的轉化與并存問題并存。企業獲取的是利潤,理論上,任何部門都是順著勢態走,應該順應市場變化而增減或裁切或重新組合。但是老人很多是企業初一起打天下的戰友,早已經是公司功臣。怎么處理新人與這些人的關系?這個非常微妙。
任何既存的架構,都會有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在迅猛發展的過程中。實力雄厚者,既寬松保留老的,也放手新人去嘗試。一切水到渠成,自然轉型。實力不濟者,就會多方考慮節約成本。如在新人成長時期,就不得不引導舊組織壓縮轉型。時間一長,新老部門之間的矛盾就會激發。而內耗作為企業的固瘤癌癥,已導致不少優質公司破繭突破功虧一簣。或重返舊路,或怠誤時機,警鐘長鳴。
其次是戰略。
方向已定,真有終結紛爭的方法么?!方案落地,公司運行既要考慮新組建部門的與可控?高薪與成本控制?也面臨打下的天下要紀律守與打天下要突破常規攻的矛盾與糾結。
外在原因:外界氛圍發展,客戶流失減少,危機感驅使。心結深處的原因:渡過危機,找到新的機會和機遇。一直說,商場如戰場。也許殺毒軟件商記憶猶新,360崛起,根源在于其改變了業界業已存在的盈利模式堡壘,找到自己不同掙錢的點或者就是純融資燒錢(只是純燒錢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弱),先夯實到他人無法打擊,從而構筑了自己的堤壩;同時用免費介入這一存在成熟盈利模式堡壘行業,免費實際上成為狠的往死里打的打法,一招打的其他同行毫無招架還手之力。
今天,凡是有點動靜或者起色的互聯網公司,基本都熟諳這一打法。比如迅速崛起的拉鉤,以融資為基礎,增值特服務為方向,迅速祭起大旗殺向招聘行業。老牌招聘網站,中華英才網被收購,老大智聯招聘、51job等等紛紛敗退,不斷丟池失地。
實際上,十幾年來,互聯網用戶轉化,一直遵循同一套模式:想盡方法先爭取大用戶群體,然后培養出高粘度用戶群體,終轉化出付費用戶群體。僅僅是戰法的不同程度而已。互聯網的前仆后繼的先驅和后繼們,都堅信堅持做用戶量,留存率,堅持總會有付費的特色服務轉化出來……事實上,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企業也無一不是通過此種途徑血拼而來。互聯網本身就是以多維、發散、海量著稱。
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新的路?
常說外行內行。實際上,有內行參與的外行,更容易內行。但是對于當下的許多亟待轉型的企業而言,尋找這些已然很漫長。
互聯網是新時代的寵兒,時勢熱度也不是同日而語。傳統企業轉型已經是迫在眉睫,但現如今大多數的企業或是在觀望,或者不能投入全部精力來做轉型。互聯網轉型涉及到企業生產、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果不能有系統的改革方案,只是做個東西看看效果,那么只會停留在這個階段,不斷的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這樣就形成了死循環。所以企業在做轉型時,不管是在團隊建設,還是運營策略,都做到萬全的準備,同時力保執行力。
相關閱讀: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