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以及資本市場上演繹的一個個創業故事,催生了一個用激情與理想博弈現實的群體——大學生創業群體。“創業,不僅僅是遙遠的夢想”這句話,已回蕩在眾多中國的校園中。
校園的角落處處涌動著創業的熱情,學子們的創業激情十分高漲。通過學生團體組織的各類創業活動也非常活躍,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復旦分基金組織的創業活動、管理學院學生會組織的創業活動等。學生們真正落到實處的創業項目的質量也逐漸提高,從2005年開始的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受理點的學生創業培訓情況來看,每年都有近20個項目的學生創業項目得到了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的支持,一批有市場前景的學生科技創業項目和創業公司的誕生,讓我們看到了“知識英雄”時代的希望。
面對大學生創業者,社會輿論對此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由于大學生的社會關系簡單,創業想法幼稚,導致創業的概率比較低,因此,對于大學生創業并不是很可取。他們認為學生創業是一種激情的表現,導致學生創業心態不夠成熟,主要表現為對創業項目可行性分析不夠全 面、不嚴謹,只從事物的一方面評價創業項目。還有大部分大學生創業者也都僅僅只是有一個想法,而沒有實現這個想法可行性高的實施方案作為,同時由于現在的大多數大學生基本沒有工作經驗,在其內心還沒有建立一套個人經驗判別體系,故在考察商機與項目時,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論分析上,無法從各方面了解項目。因此,這種觀點并不支持大學生創業。
但是也有人認為,由于我國畢業生人數的屢創新高,自主創業已成為減緩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一個出路。同時,現代擇業觀念的轉變,更加強調學生依據自己的學時和能力,面向社會所提供的工作崗位進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突出了“以人為本”的現代理念在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中 大限度的發揮人的主動性與創造力。特別是大學生以智力與科技實施的創業活動,使大學生創業成為一種可能,并形成了一種新的擇業趨向,它不僅使科技與生產力直接相連,而且加速了科技成果的物化過程,能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因此認為,大學生創業是比較可取的。
這個問題討論了很久,沒有結論。從我親身參與到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復旦分基金培訓、評選活動中得到的體會來看,我個人認為大學生創業是一種積極的人生選擇。一份團市委關于2006上海市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也顯示,大學生創業的首要出發點和主要動力中,占36.1%的人表示創業是為了“挑戰自我”,排名。其次是為解決就業而創業,占受訪者的34.9%,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大學生自身的一種積極的態度。
現在的大學生已不處于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年代,很多大學生積極參加勤工儉學、到技術企業實習或參加打工活動,在實踐中積累了初步經驗,為今后的創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各高校經常舉辦的創業計劃比賽等為大學生的創業活動也提供了很好的模擬實戰的機會。
當然,大學生創業要有充分的準備。眼高手低,紙上談兵,是一些大學生創業者的典型特點,由于經驗,管理能力不足,缺乏從職業角度整合資源,使得大學生在創業中屢屢碰壁。好高騖遠,資金渠道不暢通,缺乏財務、稅法和市場經濟等相關知識及經驗是大學生創業的“軟肋”。因此,想要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概率,除了相關部門、學校給予的輔導和幫助外,可適當的對在校學生進行創業培訓,加強創業訓練。例如,對個人的創業條件進行分析,準確定位,是“給別人打工”,還是定位在“給自己打工”。同時看自己是否具備未來創業者氣質和心理素質,比如承擔風險的能力,創新的能力,決策的能力和領導能力。還要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準確了解市場信息,做好市場預測,建立經營思路,設計市場進入策略,對經營項目的投資、籌資、成本、收益等做出可靠測算,學會常用的財務管理知識。
除了大學生自身的努力之外,我們政府出臺的創業培訓、創業支持、政策支持與優惠措施等現有政策也有待更進一步的落實和完善,雖然這些因素并非決定大學生創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但相關有利外部條件的缺乏,既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創業能力與創業水平,也對大學生創業前景產生了重要影響。
通過社會、政府、高校與大學生等群體的共同努力,努力培育出利于加強學生創業的良好環境,通過加強創業培訓與創業指導等措施,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與創業知識,進一步出臺健全完善的支持政策,不斷加強學生創業。在做到創業有備的情況下,我相信大學生創業是一種積極的人生選擇。
相關閱讀: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