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聽過這樣一句話,今天打好工,為日后創業打基礎。
這話多數人認同,尤其是混的還不錯的職業經理人,但其實仔細想想,這話有誤導:身邊的大老板,從優質職業經理人轉身的少之又少,多是一個在早期就不想打工的“反骨仔”,或是一個職場刺頭兒/壞分子,混在公司前途暗淡,甚至是一個根本找不到好工作的可憐漢,打工?簡歷都不好意思寫,不自己刨食就要餓死了。
的確,打工牛,不等于創業牛。有兩個關鍵原因,大家基本能接受:1、”點 vs 面“ :打工多為職能型或事務性,關注點和能力在局部,多是花錢的能力;創業雖小,卻是整體操盤和階段性搞定,考驗的是賺錢能力。2、”高 vs 低“:打工時間越長,沉淀成本越高,既得利益和社交姿態的牽絆,更難從低處或歸零創業。
除此之外,我還想補充兩個打工中易陷入的行為/心智坑,使你離創業越來越遠:
坑1:規律性,這是一鍋煮青蛙的溫水。須知,打工是一件很有規律的事情,這種規律性漸會消磨意志,忘卻時間,如白天給公司,晚上留給家人/朋友/私人愛好,或繼續公司應酬,尤其職場壓力越大、位置越高,公司應酬越多;在大公司打工,更穩定也更有規律了,打開日程表:季度總結/半年回顧/年底述職/新年大會/年初規劃...一個會接一個會,一個活動接一個活動,飛來飛去,會議室坐來坐去,寫完或聽完幾十個PPT,一年就過去了,再一轉眼幾年過去了。創業?就夜深人靜或機場候機時腦海里偶爾盤旋一下吧。
這種規律性還表現在理財上:職場上拼命工作,賺多少當然是看老板打發多少(放心,精明的老板不會餓死你,但也不會讓你有足夠余錢動起創業念頭),雖然也不太差,但為表達對自己努力的獎勵或對家人的寬慰,要經常出國旅游度假見識不能弱于別人,要讀MBA還是中歐或清華北大在文憑上不能軟過別人,需買奢 侈品/大房子/大車子練習高爾夫品鑒紅酒在體面上不能輸給別人....看看微博/微信圈里,曬旅游和名 牌的多為職業經理人,錢不知不覺中被花掉了,平時威風又體面像胡漢三,到創業時積蓄不如民工李老三,每月應付賬單還可養個小三,哪敢輕舉妄動?
坑2:癡迷管理,令自己變成庸才的捷徑。我個人厭惡”管理“這個詞,但在職場及企管主流思維中,它卻如同Sirens女妖的歌聲,對大多數人充滿吸引力。一個樸實的勤勉職員,一旦被提升小主管,就開始翻閱德魯克或曾仕強的書籍,沉浸于管理的“存在感“之中漸變得面目可憎,常見特征如:漸疏離業務,計較頭銜,對規劃/領導/組織/團隊/戰略/溝通技巧等奇巧淫技充滿興趣,”團隊/協作/溝通/價值觀"等詞不離口,微信上天天曬稻盛和夫與馬云的讀書心得、把信送給加西亞等管理新知、企業向何處去的憂患使命感,喜與下屬(尤其新入職場之菜鳥)談心,切磋人生,灌心靈雞湯,搞team building和團隊拓展,中風后更會沉溺于管理權謀和技巧中,每日自我欣賞樂不思蜀... 這已修煉成佛的高管老油條,除了做培訓、寫自媒體,列名創業夢之隊與VC勾結騙錢這3條路,要真刀真槍創業恐怕真的很難。
相關閱讀體檢: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