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業遍地黃金,這是人人共知的,然而在優越的經濟條件支配之下,人們的口味也越來越刁,對零食要求越來越高,如果不是真正的美味,則很難進入人們的“法眼”,來伊份之所以能火,也是結合了現代人的口味,不斷突破,現在已經發展了2500家直營店,單店日銷售額1-2萬元。在證監會審核上市的企業中,它排在前100位。
光環背后也是有艱辛的
1995年,施永雷和郁瑞芬創業。原始資金3000元是向親朋好友借的,做的生意是冰激凌。僅過了一年,他們就放棄了冰激凌市場。夫妻倆瞄準了炒貨市場,從各自的名字中取出一個字,成立了“雷芬公司”。1999年,郁瑞芬在上海的四川北路商業街租下一間小店,決定走出超市,品牌也由“雷芬”改為更順口的“”。此時,“來伊份”還只是一個店名,成為商標是后來的事情。
了解需求 小包裝受親睞
在傳統的零食市場,一般以大袋散裝銷售,或者單一品種包裝袋出現。在上海超市或小賣鋪嘗試以50元金額購買稍貴的堅果炒貨,如腰果、杏仁等,發現很難同時買到三種。人們不愿意一次性買一大包,而想多買幾樣也不可能。
郁瑞芬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將零食市場的定位和產品精細化到不錯。“來伊份”將零食用小袋分裝,不錯價格劇減,還能讓顧客能夠在眾多品種中挑選搭配。而產品的相對價格卻沒有降低,甚至大幅提高。在定價策略上,“來伊份”充分抓住了女性消費者的組合消費傾向,來提高毛利。“來伊份”幾乎所有的小食都是從外面采購后自己再分裝的。不用自己建廠,省去了大量的支出,“來伊份”的現金充沛。沒多久,“來伊份”開始開分店。
困難是暫時的 風暴終會過去
2003年,“非典”風暴橫行,路上行人稀少,各行各業的臨街店鋪銷量銳減,“來伊份”的營業額也下降了接近30%。在大多數人捂緊錢袋子時,郁瑞芬卻逆勢抄底,接住大量廉價轉手的店鋪,一年下來門店數翻番。2008年,金融危機前,“來伊份”的門店數還是1000家左右,到了2010年末,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1771家。2011年郁瑞芬并沒有放慢腳步,公開數據是擴張了800家左右的門店和加盟店。
來伊份的2500家加盟店,以上海為主,擴展到江蘇、浙江、山東、湖北等地區,銷售的產品也從初的飲料和炒貨,拓展到現在的炒貨、蜜餞、魚制類和肉制品等諸多品種。13年發展“來伊份”交出的成績單足夠驚人。麥當勞進入中國20年,雖然其門店遍地開花,但至今也沒達到這個數字。
“來伊份”選址非常講究
門店多是地處繁華地帶,平時一天營收有2萬元,旺季時則到5萬元的日銷量,而普通門店一天也就在1萬元上下徘徊。營業員更喜歡年輕白領,這一類的顧客群動輒消費200元以上,中年婦女也是一類很大的消費群,帶著孩子的女性更容易消費。
小編我身邊也有很多朋友在做小零食,有的是開網店,有的是門店,但是效果都不佳。起初都是賣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可是時間長了,如果不加以改變推廣,也會面臨關門。看了來伊份經營歷程分享,相信會給創業迷茫中的你提供幫助。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