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家餐館,做的好一樣能賺到大錢。那么我們該如何開家餐館呢?怎樣才能賺到錢呢?
每個普通人都萌生過這個想法。開一個自己的小買賣--小到麻辣燙酸辣粉,大到服裝店和美容連鎖。這次小編給大家講的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們的小買賣起步不過30萬左右,這筆錢足夠買三萬多份華夏大盤基金,或者十手貴州茅臺,但還遠遠夠不上買一份起步100萬的每年穩定收益10%的信托,只不過,這門小生意做的好的話,會演化成一頭現金牛。
23萬開家賺錢小面館
宋哥
39歲,山西人
項目經理&面館老板
在面館運營一年多以后,2012年初,宋哥看店鋪已經上了正軌,于是做起來甩手掌柜,承包給了面館的大師傅,每月固定拿3萬元的承包費。
23萬開家賺錢小面館
如果用職場的薪酬體系衡量,月入三萬的可能是一家金融機構的小主管、一個事業單位的技術高工,或者是某個媒體的高管層一個月的工資,無論職位高低,同為打工仔,月入三萬往往意味著三個字“不輕松”。已近不惑之年的宋哥也是每月凈入三萬一族,只不過這是他的工資之外的穩定收入,輕松之至,原因無他,八小時之外的宋哥有個賺錢的小生意。
“甩手掌柜”宋哥擁有一家150多平米的山西面館,只18張桌子,貴的牛肉面賣8塊,在把面館送上正軌之后,宋哥把店盤給了手藝的大師傅,每個月上繳現金3萬。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滿溢著人類原始的口腹之欲,餐飲行業充滿了煙火氣、麻煩、捆人,但不妨礙它是讀者調查中熱門的生意。
一種面有百樣吃,如果非要對“面條”來個考證,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東漢稱之為“煮餅”,南北朝叫“水引”,也是唐朝的“冷淘”。“早在13世紀,馬可波羅沿著絲綢之路,把面條從山西帶到了意大利”,宋哥是山西人,對面食滔滔不絕。跟大多數人的直覺一致,宋哥也是“不熟不做”。宋哥坐在自家小館“晉商老號”的桌子旁接受《錢經》采訪,正是下午四五點的旺點。在朝陽區雙井橋附近的這個超過二十年的老社區里,宋哥接手這片鋪位之前這里也是飯館,開過N家店鋪,只是都沒開長久,附近一位居民笑著說“家家關門家家短”。采訪當日,有位食客叫了一份小碗豬肉刀削面,6塊,分量不小,客人對棒骨熬出來的面湯倒是很滿意。指著那碗刀削面,宋哥跟記者交底:“每碗面的純利潤在20%左右,每月差不多能賺到4到5萬元。”
撐夠半年,餐館賺錢才有戲
根據2011年度的城市生活統計,僅在北京地區的餐廳數量就達到7萬家。餐館,看著容易,賺錢不易。這是采訪十多位餐館老板后得到的結論餐館半年內還沒有起色好關掉。
這是不是你經常看到的場景:幾天不見,樓下的川菜館默默地改成了火鍋店,三個月不到,大興土木裝修出來的西餐館,老板又因為現金流難以為繼,貼出轉讓標志。但是在周圍餐館“變臉大比拼”中,總有那么幾家餐館“屹立不倒”,每天的客流量讓周圍的餐館老板們想要集體進去抽那位老板一頓。
宋哥既經歷了想要進去抽別的老板一頓,也有被別的老板YY狂2009年,同樣的原班人馬打造出的“晉商老號”讓宋哥積累了失敗教訓。“當時我在做項目,有時候時間挺多,就想著工作之余投資點小生意,自己是山西人,特別愛吃面,考察了一番市場,回老家又請了幾位師傅后,那一年在北京海淀區上地附近開起了山西面館”,宋哥回憶當時說干就干的狀態,只是沒猜到一年之內十幾萬就打了水漂。抽的經歷。
“寫字樓下,沒人吃面?”
宋哥考察了上地附近的客流量,以及附近的居民情況后,租下了一間300多平米的店準備開面館,和房東協商后,房租半年繳納一次,經過不到1個月的時間進行裝修,花費15萬左右的裝修費“這家店面之前沒開過餐館,要改動的地方很多”,宋哥解釋。煤氣管道等都需要從新設置,如果是接手其他餐館的轉讓,裝修費用會低一些。
開店之前,宋哥信心滿滿,店面附近就是寫字樓,又有居住社區,人流量大,本以為“生意不會差到哪里去的”,但自從面館開張,生意一直不溫不火,勉強撐了不到1年時間,宋哥就將其以20萬元的價格轉讓了,“算上后來拿到的轉讓費,多少也賠了一點。”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