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業的發展方向其實也是很多農民關注的事情,我國的農業想要更好更快的發展,改革已經成為當前重要的任務,我們知道,現在的農村已經有很多的荒地,沒有形成有效的利用,城市化已經不可避免,未來農業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這都需要我們密切的關注,以便更好的應對生產和生活。下面來看看農村農業發展的八大方向吧!
一、農業大數據
中國農業一直以來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中西部的農業發展一直滯后于時代發展。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利于解決農業生產信息不對稱問題,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大數據能為農業生產帶來較大的信息優勢,并且與互聯網接軌,提高農產品的信息接觸面。
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新常態下農業農村轉型發展的根本選擇。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實現網絡鏈接,如部分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農業等。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或創意農業,或打造富有歷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用現代技術改造農業,從而提高農業競爭力。同時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三、農業信息化十三五規劃
積極引導電信運營商、電商、IT企業、金融機構等共同推進信息進村入戶,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服務主體、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部門工作人員開展農業物聯網、電子商務等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提升技術水平、經營能力和信息素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托管、農業植保、統防統治、農機作業、農業農村綜合服務、農業氣象“私人定制”等服務。
四、馬鈴薯主糧化
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玉米之外的又一主糧。預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引導農業綠色發展、帶動農民創業的有益探索。
五、糧改飼 米改豆
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綠色、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為主線,堅持農民自愿原則,以“鐮刀彎”地區為主、黃淮海地區為輔,以玉米改種大豆為主,兼顧改種馬鈴薯、飼草、雜糧雜豆、油料等作物,推廣“一主四輔”種植模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體系和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六、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
2007年以來,國家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實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這一政策對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持市場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對加工行業造成了較大的沖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糧食局決定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改革玉米臨儲制度、建立新的收購和補貼機制,這既是市場倒逼的結果,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
七、農村電商
廣闊的農村市場已經成為電商群雄逐鹿的“戰場”,2016年全國農村網購市場規模為4675億元,成為零售電商市場新增長點。農村市場成為電商戰略發展的新重地。
電商下鄉關鍵在于打開農村市場消費潛力。應抓住“互聯網+”的政策機遇,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將電商自身的品牌優勢和本地經銷商的渠道優勢結合起來。目前主要是推動工業品下鄉,未來還應加強農產品進城,讓電商下鄉成為實現消費公平、縮短城鄉差距的重要實踐。
八、農業供給側改革
農業供給側改革本身就代表一個產業趨勢,把它作為未來的一個重點工作,所以它本身就具備了年度的主題特征?!稗r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一方面是對于大眾農產品進行去庫存,調整糧食供給;另一方面,除了保障農產品數量充足,中央目標是通過政策改革等方式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具體包括降低成本來提高價格競爭力。通過土地產權制度變革、農業低息引入資本投入、農產品價格有序市場化、將帶來農業生產力的提升。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