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市氣象臺發布的消息,7月21日的降雨量是北京市自1951年以來有完整氣象記錄的較大降水量。由此,此次大雨被解讀為61年一遇。但有網友發現北京1963年也發生了很大的洪災,因此質疑7·21“較大暴雨”的說法。也有網友質疑稱,此次暴雨預警僅達到橙色級別,為何不上升到較高別的紅色預警,是否與預警準確度有關。
“一遇”并非指100年只一次
對于“幾年一遇”的說法,市氣象局氣候中心主任郭文利表示,“幾年一遇”的概念主要是以水利部門的設計所用,比如“一遇”,并非意味著一中只發生一次,其實,它是一個概率大小的概念。氣象部門會根據一定的樣本范疇,如30年,50年等,通過一系列數學算法統計得出一個可能出現的概率,“一遇”也可以理解成一年中出現概率為百分之一。
根據市氣象局統計,7月21日大暴雨24小時內的降雨量(日均降雨量)達到190毫米。郭文利介紹,北京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降雨量較多,常出現影響較大的降水。比較典型的有:1963年8月9日,全市日均降水量超過100多毫米。1959年7月21日,日均降水量達到102毫米。1958年7月11日,日均降水量達到97.8毫米。此外,70年代也有幾次較為明顯的降水?!暗?,從日均降水量判斷,均未大過本次大暴雨,而日均降水量是氣象統計上專用的衡量標準,以此標準,本次大暴雨的確是1951年以來較大的一次降水。”
“一些老北京人對1963年8月的那場降水印象深刻,是因為那場降雨雖然日均降水量沒有超過本次大暴雨,但是持續時間很長,從8月3日一直持續到了8月10日,累積量更大,當時也沒有防災減災應急預案,預報水平也不及今天,受災程度比現在更重。”郭文利說。郭文利還表示,今年入汛以來,即從6月1日到昨日,京城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八成,達到了361毫米,而常年同期(過去30年)僅為196毫米。
預報降雨量未達紅色預警標準
有氣象人士表示,此次7·21大暴雨的預報工作做得較為準確。7月20日,氣象部門預報第二天會出現“暴雨”,從預報角度說,其準確地判斷了第二天出現強降水的級別,這在預報工作中并不常見。
北京市氣象臺特色工程師張明英表示,7·21暴雨的預報報得比較準,氣象部門提前一天就準確預報出了“暴雨”量級。據記者了解,氣象部門在前一天便準確預報出“暴雨”量級的前例并不多。至于為何不發布紅色預警,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郭金蘭7月21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按照規定,預警信號都是具有時效性質的。當預計未來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時,可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當預計未來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時,可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
郭金蘭21日表示,當天下午6時30分,因判斷接下來3小時內降雨量可能達50毫米以上,因此發布橙色預警信號。而從當日的統計數據看,當日18時全市平均雨量為74毫米,并未達到100毫米。到當天21時,全市平均雨量達到134毫米,也就是說,晚上三個小時內,增加的雨量為60毫米,也未達到100毫米。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