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項目
1、大學生接觸的商業層面和邊界有限,所以要遵循商業的法則“不熟不做”。從自己熟悉的學生市場及周邊來摸底調研,找準適合自己的商業定位。比如衣食住行娛醫等,從大家剛性需求、高頻次、客單較高的一些層面展開,找準一個點,深挖進去,找到水后,在沿線拓展挖出一條河。筆者接觸過幾支團隊,有的從幫助學生們逃課、宅、懶人、短途等領域展開,在與大的平臺競爭時選擇了錯位競爭,整個商業計劃讓人眼前一亮,一家做考研考題社交的項目我們甚至都已過會,進入到了實質合作階段。但也有一些,從學校角度切入,做防范學生遲到、替 考、智慧教室、傳統產業改造等,而這些需求的解決方案,涉及到的利益群體和消費頻次、競爭門檻都選錯了市場,投資人接觸到這些商業計劃,只會匆匆一眼而過。
2、產品的打磨,需要小范圍試錯和不斷迭代。在創業過程中經常是鎖定了一個細分市場和客群,可深挖下去才會發現是偽需求或與預期差異太大,這個時候,團隊要勇于舍棄和否定,重新定位,針對人群重新設計產品和業務流程,匹配資源和團隊。
3、找準一個點,一針捅破天。當產品和服務在樣板市場打樣之后,創始團隊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商業模式,打造市場、團隊的核心競爭力。接觸到很多的創業者都把驗證后的模式加資本的護航當成核心競爭優勢,這其實是沒有底氣的一種說法,拼資源總有比自己強的產業。如果商業模式和競爭優勢沒有凸顯。
4、踏準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浪潮。大學生一定要利用自己的優勢,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領域的創新創業將新老企業拉到了同一個平臺上,產業機會給大家的機會是均等的。在這門戶網站都是傳統企業,淘寶網都是老企業的時代,創業被大打折扣,大學生不會再被老一輩的企業家耳提面命企業應該怎么做怎么做,機會在這股浪潮面前被拉平了。當傳統企業在為互聯網思維,互聯網+,互聯網人才撓頭不已、重新學習時,大學生們先天具備這些優勢。
二、找合伙人
1、創業初始,搭建班子至為關鍵。創始團隊的構成更是后續融資和推動企業不斷成長的基因和原動力。大學生人脈有限,創始班子往往是發小、校友、同學等構成,這有利也有弊。利在彼此知根知底、性格能力互補,弊在大家起點類似、眼界類似、資源類似。建議在搭建班底時,眼界可以進一步拓展一下,搜尋一下自己前幾屆的學長學姐、校友會的師哥師姐,如果能引進一兩個在商界打拼的企業家校友做顧問或天使投資人就更棒了。這樣可以從行業、資源、眼界、資金等給予更大的互補,而有商業經驗的創始團隊在后續的融資、規模化的運營管理等層面會持續加分。
2、創始階段的415規則。創始股東過多,利益和溝通成本太高,也不利于后續投資資金的進入,1個帶頭大哥,要能在個人利益、股東利益、公司利益間做好平衡和取舍,要能讓大家信服和持續追隨,要打造自己的獨屬人格魅力。過50%的股權保障從法律上對企業所有權和決策權的控制。
3、股權機制的設計。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人來人去,有些人因業績和能力、責任心會逐步的升遷、納入核心層,一些空降兵如CFO等也會在后續融資和上市過程中給企業資本增值,這些都會逐步的納入股權激勵范疇中,要有明確、正向激勵的股權激勵方案。有些則因家庭、能力、學習等原因,會離開或跟不上公司的快節奏發展,則有一套明確的股權退出機制來實現吐故納新。尤其牽扯到創始人股權的激勵和退出時更是重中之重,一個操作不慎就是大災難,在創投圈內屢見不鮮。許多同學搭班子、分股權、分工時哥們義氣為先,從不考慮這些,但后果往往是兄弟成仇、夫妻反目,一定要慎之又慎。
三、找投資
1、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對資金的渴求也是不一樣的。在公司沒有搭建成型前,市場的調研、產品的原型設計和研發、樣板的試點往往需要團隊自己湊錢來展開,這個時候找投資機構融資概率可以忽略不計,這個時候家人、自己、同學是注資的主體。隨著項目的團隊信心和市場積極的反饋,產品原型有了,樣板也有了一個好的開始,商業模式進一步驗證,這個時候,可以將自己周邊的親戚朋友、一些投早期的天使投資人納入投資人清單,然后制作商業計劃書,開始游說他們出資。當公司商業模式成型、數據開始攀升時,結合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融資節點就可以推進A輪、B輪….至于上市,實在是可遇不可求,這跟運氣確實有關!
2、比把產品賣給消費者更難的就是將股份賣給投資人。如果還有其他,就筆者想來,也就是投資人去募集LP資金的時候也是其一。所以知道這個邏輯,創業者就應該明白,坐在對面的投資人,他是資產受托人,他有嚴格的投資紀律、投資標準去遵守,越往后期基金回報的壓力就越大。所以,在與他溝通時,先期了解他們基金的背景、投資的領域/行業/階段、是否已投類似項目、基金目前的階段(剛募集還是處于退出階段)、投資人的行業背景/性格/偏好等至關重要。
3、找投資人的溝通渠道。目前的創業比賽、項目路演、孵化器、創投節目、創投論壇、財務顧問、校友會等都是接觸投資人的一些途徑,也有一些創新的形式,如在行、領路、聚份子等,還有一些媒體如36KR、品途、創業邦等,都可以搭建創投約見、溝通的平臺,為繼續推進下一步融資對接提供了機會和可能。
4、創業初始階段,可以考慮多元的融資形式,多運用目前的股權眾籌、產品眾籌、店面眾籌等新興融資方式,來解決公司經營和發展中的資金需求,同時,更關鍵的要苦練內功。畢竟企業要靠持續不斷的營業收入和源源不斷的現金流來拾階而上。
四、找資源
1、孵化器其實應該是大學生創業的首 選。作為從學生身份過渡到商人身份的一個過渡平臺,孵化器其實起到很關鍵的用處,在這里可以系統學習和交流到完整和完善的商業訓練、鋪設人脈、建立商務網絡,而定期舉辦的創投路演、私董會、培訓更是彌足珍貴。
2、找一個長期輔導的創業導師。可以從周邊接觸到的企業家、校友、投資人中一個,讓其擔任企業的顧問或進入董事會,在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管理、融資規劃、上市以及家庭等領域給予資本運營、產業運營和人生經驗的分享和長期輔導。
3、新一代的大學生群體,性格、消費習慣和邊界遠不是70后、80后的世 界觀,一個項目的創意、實驗、完善很可能背后有一個跨國的小團隊來支撐和運作,而NGO、公益、社會企業等也成為新一代的選擇,其實從筆者接觸到的90后來看,他們更有擔當和更有舍我其誰的勇氣,所以在構建商業或人際網絡層面,大學生要利用自己的全球視野和小組協作,將興趣、商業、社會做更新的跨界和嫁接,構筑全新的網絡。
4、借用政策的東風。目前國內的政商關系終于回歸正軌,國家層面開始推動的政策下放、行業敞開、創新創業支持等史 無前例。而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支持也媲美當年的上山下鄉,所以要主動接觸和了解目前的政策,從資金貸款、孵化器以及接下來的學校科研成果轉化、大學基金等領域獲取資源,這些都是傳統企業和老企業所不具備的。
五、自我超越
1、企業,企業,無人則止!一家企業的發展騰飛,核心在于創始團隊驅動,歸核于企業家精神。而只有商業百戰才會錘煉捶打出企業家。所以,作為大學生創業團隊,要在企業種子階段,就要根植企業家的火苗,在商場博弈過程中,不斷的總結得失、不斷的復盤,做為帶頭大哥的核心更應該樹立遠大產業抱負和夢想。
2、將創始團隊能力發展成組織能力,構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原來單打獨斗、各擋一面的團隊能力,通過復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化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標準化,標準化的事情文化,通過組織、制度、流程、文化的系統構建打造成一個離了誰都有效運轉的商業體系。
3、打造“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夢想共同體”平臺。通過明確、清晰、階段化的戰略規劃和部署,將小團隊、小項目持續進化成利益共同體平臺,鎖定大家的共同夢想和利益,促成組織活力的激發和快速成長,在這個階段股權、期權、年薪、年功、獎金、旅游、團建、家屬會等綜合運用,將個人利益統一到集體利益。隨著組織的優化,文化的形成,組織會將不符合公司價值觀和評價體系的人汰弱留強(負面的文化會汰強留弱)。這個時候,企業將個人的成長和成就、成功在組織平臺上分步實現,創新小組、事業部、獨立子公司、員工控股子公司、集團參股公司等會紛紛涌現,構筑一個大的事業平臺。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和階段性的成功,企業也會更加積極的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原來源于創始人的夢想會更加具化出產業夢想和抱負,來匯聚更多的優 秀人才、產業資源和社會聲望。
4、平衡好家庭和事業的關系。筆者創業也非常早,期間經歷了結婚、生子、家庭,事業也隨著上升起伏,坦白講,兩者之間存在競爭關系,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是有限的,如果兩者都需要你全身心的時候,往往顧此失彼,所以這對大學生而言也是非常大的考驗。所以,我們經常聽創業者分享的時候往往是成就了事業,辜負了家庭。這需要創業者去平衡和協調。
5、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培養四大能力。
第 一,自律。認真管理好時間,去做重要的事,見重要的人,學會放權,學會培養人,學會分身術。
第二,千磨萬擊還堅勁,百折不撓。要有優秀的內心和能力,將失敗看成機會,將挫折看成挑戰,越挫愈勇。
第三,自燃。不管內心千瘡百孔、身心疲憊,當出現在客戶面前、團隊面前、公眾面前,立馬激情四射,光芒萬丈,影響他人。
第四,自學。學習周邊優 秀人的思維、做法,多看書,多看跨界的書,將商場上的磨練、書本上的文章、人事上的歷練融匯一體、匯鑄一爐。 創業,就是以有限的資源成就可能的夢想之旅!創業路上,邊走邊闖,讓我們以冰心詩篇共勉:“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相關閱讀:
相關資訊